天天看點

俗話說:七八歲孩子狗都嫌,父母别心急,心理學告訴你原因

俗話說:七八歲孩子狗都嫌,父母别心急,心理學告訴你原因

俗話說:“孩子到了七八歲,狗都嫌。”

二三年級的家長群裡經常有父母投訴:“孩子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還有用不完的精力,淨搞一些奇奇怪怪的“惡作劇”,讓人哭笑不得……你指東他偏往西。”

“去上廁所不尿馬桶裡尿地上,說了他兩句,他尿廁所放衣服的凳子上了。”

“其實四五歲的孩子相對好一點,可以吓唬住,最煩的就是國小1-3年級的孩子,也就是七、八、九歲,戰鬥力強,吓不住,有的還會罵人。”

“家裡所有的玩具弄得滿地都是,糖沒吃完就吐在地上,再拿起一顆吐地上。”

絕大多數家長都曾吐槽過七八歲的孩子不好管。

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狗都嫌”呢?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6—12歲兒童處在“勤奮對自卑階。”

這一時期孩子的各項生理機能都已不斷的成熟,不斷成熟的肌肉、骨骼、注意力、記憶等在驅動着孩子去達成他自己6歲以前渴望達到而又缺少達到條件的事情。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

學校是訓練兒童适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反之,就會産生自卑。

他們渴望去展現他們自己的能力,去實際探索自己生活着的世界,離開父母的懷抱去真正的呼吸自由的空氣,勤奮的他們要向父母證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給了負面評價,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無法做成任何一件事進而産生自卑,行為出現了分化,他們能夠清楚想要得到的東西必須自己動手去實踐,出現了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征。

如埃裡克森所言,孩子在這期間他們渴望展現自己的能力,離開父母的懷抱,證明我能行的想法,進而行為上有分化,出現了七歲八歲狗都嫌的事情。

著名作家老舍曾說:“小孩總有這麼個時期。雖英雄亦難例外。‘七歲八歲讨狗嫌’,即其時也。”

俗話說:七八歲孩子狗都嫌,父母别心急,心理學告訴你原因

怎樣引導孩子這種行為?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說起。

01 親子關系順暢

有的時候,孩子會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搞一些惡作劇,“趁媽媽睡着時把媽媽的頭發剪了”、“醬油、汽水、芥末、風油精攪拌一起倒在醬油瓶”,當你的孩子常常有這種行為的時候,想想是不是你很少關注孩子,“我工作忙,沒有時間”,這樣的話挂到嘴邊。

父母對孩子關心不足,孩子就會鬧出一些惡作劇,引起父母的注意。

他們發現,如果表現得聽話、本分,父母就很少注意到他,弄出一些動靜,父母就會關注到他。

對孩子給予愛的感受,對孩子予以關注,積極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用讨人嫌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就會逐漸消失。

02 教育方式的轉變

有些時候,“你讓孩子往西,他偏往東,你讓他保持安靜,他偏弄得人仰馬翻”,你拿出一些規矩教訓孩子,可是他偏挑戰你的權威,為了争取自由和你對着幹。

“你不由得感慨真是七歲八歲狗都嫌啊”

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在成長,也要相應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持有“孩子應該聽大人”的想法,要了解孩子在這期間的心理發展特點。

03 給予孩子自由

孩子在這個期間,需要自由的空間。

父母給予孩子自由,但告訴其行為的邊界,自由的底線在哪裡,允許範圍内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健康快樂的生活。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