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經常從新聞報道中或者日常生活中見到不少的孩子性情急躁,做事風風火火,完全沒有耐心。更不用提有的孩子上學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在教室内坐足夠長的時間導緻無法完成學業。

是以,專家建議在孩子三、四歲時就可以通過延遲滿足和刻意練習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耐心。
舉個買玩具的例子吧。
往下看之前請各位爸爸媽媽先思考一下平時為孩子買玩具時是怎樣一個場景。
其實,三歲之前主要應該是家長為孩子去“買”玩具,買回來的玩具其實就是送給孩子玩的。
但是到了該培養孩子耐心的年齡之後,例如四歲上下時,我們家長就不能随随便便輕易地給孩子買玩具了,而是應該帶着孩子一起去買玩具。
之前是家長把挑好的玩具送給你玩,現在我們為什麼要帶着孩子去呢?帶孩子去選玩具又應該怎麼做呢?
當然,到了買玩具的地方,大家應該也有經驗,孩子一定是看的眼花缭亂,被各種各樣的玩具所吸引。
然後,我們家長要挑選價格适當的玩具,通常來講按照孩子能夠了解的家庭日常支出的一半左右的價格來選擇即可,多數的範圍應該集中在幾十元至兩百元左右。
挑選完成後,要跟孩子一起觀察确認我們選好的玩具是怎麼玩的,有哪些機關是需要注意的之後,我們需要請售貨員或者服務員過來。
這裡請他們過來的主要原因是,雖然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玩具的價格,但是通過第三方來說出的東西反而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售貨員或者服務員過來以後,請對方再次口述玩具的價格。
下一步,就是我們延遲滿足的做法了。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假如玩具的價格是150元)
“寶貝,本來媽媽/爸爸打算買個幾十塊的玩具,但是這個玩具的價格比我們預想的價格要高了好多呢。”(孩子可能會以為不買了,有可能會回報出一些情緒)
(這時,我們就應該向孩子介紹家庭資金的來源了)
“媽媽/爸爸每天去上班就是去掙錢,我們上30天班才開一次工資,一次下發的工資也不過5000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家裡這沒開工資的30天裡,每天都要吃飯、開燈、燒瓦斯,還要交事先串通的人費,我們還要......,是以這次買玩具的簽超出預支了,本來打算20元或50元買玩具,但是現在不夠了,怎麼辦呢?”
(這時孩子可能明白了,就是不要給他買了啊,是以情緒就會比較激動了)
(接下來,就是延遲滿足的方法了)
“現在有這樣一個辦法,這一個星期呢,媽媽争取加班,讓爸爸也加一次班,我們加一次班,50塊錢,加兩次班,100塊錢,加三次班應該就足夠了。但是這個玩具就要下個星期才能買了。“
(這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即先給孩子定好一個目标,不說不買,但是,又不馬上買。留下一個星期。)
然後,我們需要當着孩子的面,跟售貨員說:”請把這個玩具收好哈,我們下星期一定來買!“
在這一個星期當中,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爸爸加班的辛苦,可以讓孩子給捶捶背啊,安排孩子幫家長拿拖鞋啊,幫家長掃掃地之類的,總之,一定要讓孩子對父母的辛苦做出回報。
還有另外一種刻意練習的方法,也建議我們家長來掌握。
例如,一個星期之内,每天要求孩子都要完成一幅畫,或者每天練練字。
每一次的繪畫或者寫字建議家長們都要給孩子打分,必須達到一定分數才能算是完成任務。
這些任務的終極目标是什麼呢?是培養孩子能在一定時間内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情。
開始時我們可以要求孩子能坐五分鐘,然後慢慢将時間難度增大到十分鐘、十五分鐘,等到五歲、六歲左右可以增加到四十分鐘。
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就能在教室裡完整的坐一節課的時間。
如果沒有類似的刻意訓練,孩子很難能坐的住。
之前有對老師進行過采訪,覺得教什麼樣的學生最難呢?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師的回答是,坐不住的孩子最難教。
如果孩子還沒上學,隻是上幼稚園又應該怎麼訓練呢?
方法也比較簡單,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給予孩子的滿足項上都設立一個相應的目标或者提出一個要求,當然,這個要求需要孩子能夠做得到,這樣孩子通過努力獲得的滿足自然會更加珍惜,也更能為培養孩子的耐心打好基礎。
(圖檔來源于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