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之悟:不識廬山真面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正在等着偉大詩人蘇東坡的到來。
在此之前,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等已經為廬山寫下不朽的詩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賦予廬山以靈動;“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賦予廬山以清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賦予廬山以雄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賦予廬山以飄逸。
廬山,期待着與蘇東坡的相逢,也期待着蘇東坡賦予它新的内涵。
離開黃州,北上汝州之前,蘇東坡不遠千裡繞道去了一趟江西。因受他牽連,此時他的弟弟蘇轍已在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做了5年的鹽酒稅官。政治風雨後,兄弟倆終于再次見面,兩人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靜。
正是這次入贛,讓蘇東坡有了上廬山的機緣。
此時的蘇東坡已近知天命的年紀,但他依然喜歡沉浸在自然當中,縱情在山水之間,那能給他帶來心靈的歡愉和生命的啟示。他永遠帶着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懷揣着感受美的心靈。江西山水淳美、秀麗,江西風情富饒、純樸,這多麼像物化的蘇東坡。一來江西,他便深深喜歡上了這裡。他一路旅行,一路發現,一路寫詩,他送給江西的第一份禮物便是以江西省名為詩名的《江西》。
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舟行十裡磨九泷,篙聲荦确相舂撞。
醉卧欲醒聞淙淙,真欲一口吸老龐。
何人得俊窺魚矼,舉叉絕叫尺鯉雙。
——宋 蘇轼《江西》
公元1084年春, 48歲的蘇東坡登上廬山。
他在廬山停留了一個多月。此時正值四月,山花燦爛,綠浪翻湧,奇石深谷,飛瀑溪泉,這樣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蘇東坡。源自心底的熱愛,蘇東坡共為廬山留下了50多首詩詞。這些詩詞,從來不像是尋覓良久,苦心經營,好像如同廬山的山泉一般,自然而然的流淌而出,甘冽而清涼。
循着蘇東坡的《記遊廬山》一文,我們可以和他一起,共同回味那段千年以前的美妙時光。
“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
蘇東坡第一次來到廬山,發現廬山風景優美,美景目不暇接,于是他決定不寫詩,隻欣賞美景。可是,“已而見山中僧俗,皆雲:‘蘇子瞻來矣!’”山裡的和尚和遊客見到我,都紛紛大喊:“哎呀,蘇子瞻來了!”在大家的熱情招呼下,蘇東坡也意識到,應該為廬山留下點什麼,于是,他開始為廬山寫詩。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宋 蘇轼《初入廬山三首其一》
蘇東坡依然還是那副芒鞋竹杖的裝 扮,他腰裡挂着百錢,這已足夠他一日三餐,他逍遙且自在。他沒有想到,在這山林深處,居然還有人認得自己,這讓他既驚又喜。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宋 蘇轼《初入廬山三首其二》
在蘇東坡心中,他對廬山說不出的親切自然,如果自己和廬山不曾相識,它一定會以冷傲拒人,他們以前就已經是故人了。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樣熟悉。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宋 蘇轼《初入廬山三首其三》
這首詩,更像是蘇東坡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歎:我曾經多少次在夢裡神遊于此,今天不是夢,我終于在廬山了。在廬山,他不僅每日在山水中徘徊,他更拾起書籍,欣賞文人墨客為廬山而寫就的詩句。他在山水中感悟,在書卷前沉思,終于,又一首千古佳篇橫空出世,蘇東坡終于沒有辜負廬山,這次,他為廬山賦予了哲學上的美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宋 蘇轼《題西林壁》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山,在瞬息萬變的陰陽造化裡,也呈現不同的風格,或瑰偉、或雄奇,萬千的氣象給心靈帶來種種震撼,在遊山玩水中之中,詩人完成了對生命真相的探尋。
事物的本質是什麼?真相究竟在哪裡?在經曆官場浮沉和大自然的洗禮之後,在經曆了大半生的人生曆練之後,蘇東坡心中有了答案。他以身處廬山為喻,說明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人的很多痛苦,來自自己的局限性,當你深陷于事物的細節中,或處于環境的一個片斷中時,你很難擺脫,你以為這就是事物的全部,你以為再也沒有路可走,再也沒有轉機。可是,當你跳出自己的視界和思維,你會發現,事物的面貌本不是這樣。比如,你看這廬山,當你遠眺時,大山層巒疊嶂,郁郁蔥蔥,是那樣的奇美秀麗。當你漸漸走近時,又會發現它的險峻陰森。是山變了嗎?沒有,它始終在那裡。而你的認識一直都在變,這是由于自身位置與空間角度的變換。山裡山外,山頂山腳,都會給你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是以,要求得對事物本質的接近,要實作對真理的感覺,你要不斷地從不同角度、位置去觀察和思考,你甚至要跳出“小我”,站在宇宙之中,站在地球之巅去審視。如果隻局限于狹小的視角,你将永遠追求不到事物的本質。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蘇東坡的睿智、格局、心胸和眼界。
廬山的煙雨朦胧、千姿百态,一生都在蘇東坡的心裡。
公元1101年,從海南儋州北歸的蘇東坡時年64歲,已是風燭殘年,生命微弱,聽聞自己的兒子蘇過即将就任中山府通判,他寫下了一首偈子,交給蘇過: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别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 蘇轼《廬山煙雨》
這首偈子充滿禅機。人人都向往廬山的神奇煙雨,錢塘江的壯觀潮汐,這是當時公認的兩處最美景觀。終其一生,你都想去親身經曆,親自觀賞這樣的人間盛景。如果不能去,一定會讓你抱憾終生。可是,當你曆經千山萬水,到了廬山、了錢塘江,你的心裡也許會有一些小小的失望,這蒙蒙煙雨、澎湃潮水,這人間不可不觀的美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不過如此,浙江潮水不過如此。天下萬事萬物,當你得不到時,你感到痛苦萬分。于是,你汲汲營營,用盡全力去追求。當你擁有它時,那份神秘感消失了,一切不過如此,你又陷入新的痛苦之中。蘇東坡借用廬山和浙江潮的隐喻,告誡兒子,天下事物,權勢和财富,不過如此,不要過于沉迷,不要過分執着,不要拼命追求,執念會讓你痛苦。人生一世,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何方!
廬山,因為蘇東坡,而變得更加神奇和瑰麗。
(作者:朱虹 曹雯芹)
來源:翻開江西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