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鼓樓外》今晚溫暖收官 接地氣的師徒故事流淌人生大道

冤家宜解不宜結,相逢一笑泯恩仇。随着于鐘聲、尹東義這對一直死磕的師兄弟放下仇恨,實作和解,他們也與自己和解,自我救贖,開始新的生活。由王之理編劇,于震自導自演、海一天、邊潇潇領銜主演的京味題材劇《鼓樓外》将于今晚(6日)在北京衛視溫暖收官。

該劇自開播以來,憑借接地氣的京味故事、個性鮮活的人物,以及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與傳統文化,衛視收視穩居前三,衆多觀衆點贊《鼓樓外》節奏爽、故事新、核心硬、京味濃,拍出了鼓樓人家的本真生活,在接地氣的師徒故事中流淌出溫潤人心的人生大道。

《鼓樓外》今晚溫暖收官 接地氣的師徒故事流淌人生大道

師兄弟和解,尹東義回歸師門自首贖罪

人間最美好的事便是和解與重逢。《鼓樓外》聚焦普通北京人的生活,以老木匠與四徒弟的師承關系為背景,以四兄弟關系的破裂和解為主線,以于鐘聲與易小船愛情故事的分合聚散為吸引力,傳遞出和諧包容,求真向善的正能量。

從開家具廠、攤煎餅、賣雞蛋到養鴕鳥,開網絡公司,于鐘聲和尹東義這對木匠師兄弟始終針鋒相對,争鬥不休。今晚,《鼓樓外》将上演暖心大結局,一直死磕的于鐘聲和尹東義舉杯暢談,溫情和解。昔日仇敵的師兄弟一起跪在易家院内,被逐出師門的尹東義悔恨交集,決意痛改前非,終得師父原諒,重回師門。于鐘聲、易小船、尹東義、菊花、馬三新、唐莉,三對新人的結合,更令師徒們舉杯相慶,其樂融融。經曆了歲月的洗禮,曾經發生的悲歡離合,是非恩怨,僅是場夢。一直逃避的尹東義在菊花的陪同下去派出所自首,以此獲得内心的救贖,勇敢承擔了他該承擔的罪責。

《鼓樓外》今晚溫暖收官 接地氣的師徒故事流淌人生大道

放下仇恨 ,禮贊師承匠心弘揚傳統文化

《鼓樓外》通過木匠師父易大船與四徒弟傳承木工手藝和工匠精神的故事,傳遞出“做家具,先做人”,“藝大于天”的匠心哲理。

劇中,于鐘聲和尹東義本是學木工手藝的師兄弟,卻因一場人為事故,兄弟變仇人,開始了漫長的複仇争鬥。“你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成了于鐘聲出獄後的複仇信念。師兄弟的反目,引出兩人在生意場上的各種競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為了不讓對方好過,結果弄得兩敗俱傷。《鼓樓外》通過兩人的恩怨和解,向觀衆傳遞了以德抱怨的仁義之道,放下仇恨,隻有和解,才是實作共赢的最好方式。正如該劇編劇王之理所說:“有仇别報仇,報仇就是保自己。這部劇表面在寫仇恨,實則是寫善良。你把别人整倒了,其實你自己也倒了。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相逢一笑泯恩仇。”

《鼓樓外》今晚溫暖收官 接地氣的師徒故事流淌人生大道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劇中,師父易大船不僅用無私的“匠人精神”傳道授業,更是堅守中華優秀文化中那些世代延續的規矩和道理:做出精品家具的真谛是“手藝加心意”,“做家具先做人,師兄弟擰成一股繩兒”“手藝人講究什麼?道地。活兒道地,人道地,思想道地”;做人做事要有禮有度、要講究、要局氣,“就像這把椅子,榫卯适度,大了,木質承受不了,裂了;小了,人坐着坐着就壞了”……師父言淺意豐,靜水流深,恰是一位老手藝人的醇厚匠心。

劇中,師父易大船的每一句話都耐人尋味,比如大船木器店開業時,易大船用古語警示徒弟。他對剛出獄的于鐘聲說“好木不怕水浸,朽木不能見水”,人生難免有難,難生于心,心中有難,易走極端。對于品行不端的二徒弟尹東義,易大船則引用了《道德經》裡的一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顯然有警告他的意味。易大船在不同場合說的這些醒世箴言,不僅對四個徒弟有重要影響,也給觀衆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鼓樓外》今晚溫暖收官 接地氣的師徒故事流淌人生大道

展現京味,弘揚北京文化助力中軸線申遺

作為一部講述北京故事,展現北京文化的電視劇,《鼓樓外》劇如其名,撲面而來的是鼓樓外飄出的京味,國貿CBD、鼓樓、什刹海、北京胡同、四合院……劇中不斷出現北京地标鏡頭,傳統與現代結合,展現着北京的曆史與當下。該劇編劇王之理表示:“《鼓樓外》地域性強,寫的是老北京的故事和鼓樓旁邊的人的生活,展現的是局氣,講規矩,講理兒的北京人精神風貌。”

在藝術呈現上,該劇的京味濃郁。鼓樓、胡同、老街坊、四合院、大雜院,特别是那些明清的古董和木器,都不僅顯示出北京味道,也有了某種“鑒寶”的文化傳承價值。

中軸線,支撐起北京城獨有的壯美秩序,展現着北京這座城市文化曆史的傳承與變遷。《鼓樓外》以中軸線上的鼓樓為載體,用平民視角描摹北京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書寫古都文化的博大、包容與開放。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關鍵一年。中軸線上的《鼓樓外》以新時代普通北京人故事和濃郁的京腔、京韻,全景展現了北京風情和北京“精氣神”,也将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弓立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