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自導自演還愛“玩家具”?原來你是這樣的于震!

“又一部道地的京味劇追起來!”

由王之理編劇,于震自導自演,講述京城木匠師徒傳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現實題材劇《鼓樓外》正在北京衛視熱播,收視高居前三,好評如潮。劇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風情和“藝大于天”的工匠精神,讓很多觀衆深有感觸。

為什麼自導自演《鼓樓外》?從招人恨的“駱士賓”到北京木匠“于鐘聲”,于震經曆了怎樣的角色轉變?在接受采訪時,于震暢聊了他對京味劇《鼓樓外》的拍攝感悟。

自導自演,太難了

問:是什麼樣的契機和緣由讓您以導演身份執導拍攝了《鼓樓外》?

于震:我之前演過一個戲叫《我的二哥二嫂》,認識了著名編劇王之理老師。拍這個戲的時候,我們就經常聊天。王之理老師京味戲寫得非常好,我就跟他約稿,我說自己是北京演員,從小在鼓樓一帶長大的。王之理老師就決定寫《鼓樓外》這個故事。

劇本創作期間,我也第一次當導演,導了一部劇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等劇本寫完,我也有了一些導演經驗——本來我隻是演這部劇,想邀請其他導演導這部戲,但因為檔期問題,未能成行。後來跟制片人劉國華、編劇王之理老師聊,他們也挺認可我的,讓我自己導導試試。

問:這部戲和您以前的作品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答:我覺得《鼓樓外》是像我這樣從小在北京中軸線上,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真實生活的一個反映。

我對鼓樓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長在大雜院裡,大雜院裡住了32戶人家,就像一家人。胡同裡有點什麼事,大家都是口口相傳,人情味特别濃。這幾十年,我們祖國的變化很大,我們眼看着國家和城市飛速發展。是以《鼓樓外》裡除了能看到咱們祖國、北京的發展變化,也能看到人的成長變化。

能自導自演還愛“玩家具”?原來你是這樣的于震!

問:自導自演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于震:演員是感性的,演員活在角色裡。導演是理性的,導演是活在劇裡。我呢,是一會兒活在這部劇裡,一會活兒在演員角色裡,這是太難的一個挑戰。

你當導演,你得指揮劇組的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美術、錄音等部門,一定是理性地在說你們應該怎麼準備。而演員是不用管這些的,踏踏實實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行了。是以我是跳進跳出,這部劇真的是挺考驗我的。

拍完這部戲後,我就不再自導自演了,因為我覺得我哪方面都有欠缺,我還是一個比較追求完美的人,要不我踏踏實實導一部劇,要不我就踏踏實實去演一個劇,這是兩個行當。但這次經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創作曆練,我也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雖然辛苦,但現在看到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裡還是很甜的。

堅守底線,是于鐘聲的根

問:對于您扮演的大師兄于鐘聲,您有什麼感悟?

于震:于鐘聲是個木匠出身的手藝人,他生活在鼓樓外,從小就喜歡古家具。他這個人比較悶,比較認死理,做事一根筋。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變遷,他的命運也發生改變,做了很多行業,比如路邊攤煎餅,然後賣雞蛋、養鴕鳥,做成了綠色家庭産業鍊,然後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但是當事業做得很大的時候,他反而發現所有東西都沒了,愛情沒了,兄弟情沒了,包括親情也沒了,他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業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王之理老師這個戲寫得非常好,人物寫得很紮實,這樣的人物故事,挺打動我的。

能自導自演還愛“玩家具”?原來你是這樣的于震!

問:相比于在《人世間》中飾演的駱士賓,于鐘聲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于震:釘是釘,鉚是鉚,一絲不苟,無論做什麼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當利益和自己堅守的底線發生沖突的時候,利益一定是給底線讓路的。這是于鐘聲這個人物的根,無論他做什麼行業,做什麼事,這都是他堅守的。這種精神在當下,挺難得的。

問:《鼓樓外》裡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引人深思,比如師父易大船說的“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您怎麼看劇裡蘊含的這種人生韻味?

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這句話真得太好了,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太追逐眼前的利益,便會失去更大的東西,失了大道,甚至把自己也給陷進去。現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東西迷惑,不知道活的根本是什麼。于鐘聲是個木匠,他的不忘初心,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踏踏實實靜下心做好本職工作。專心把這個事做好了,一定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而不是做這個不行,做那個又不行。

還有一句老話“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句話說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到,太難了。劇裡我和海一天飾演的二師弟尹東義就因為仇恨,一直在鬥,互相較勁,最後鬥得兩敗俱傷,落得一場空。兄弟争鬥這種事在當下經常發生,争來争去,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這對我們還是有所啟示的。

戲裡當木匠,戲外“玩家具”

問:《鼓樓外》涉及到很多傳統木工手藝,拍這部戲要做什麼準備?

于震:玩家具是我最大的業餘愛好。我從中戲畢業後,進入北京人藝演話劇,後來有幸認識了大編劇鄒靜之老師,鄒靜之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寫了很多戲,通過他,我又認識了王剛老師。是以,我特别早的時候就跟着他們一塊玩老家具,北京話叫“玩”,他們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讓我對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

我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這邊跟着鄒靜之老師一起度過的。從看木頭開始,這是什麼木頭、什麼時間、什麼材質,然後怎麼做?明清家具有什麼特點,到民國又是什麼特點?挺好玩的。這麼多年我一直堅持着這個業餘愛好,是以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點小積累。

能自導自演還愛“玩家具”?原來你是這樣的于震!

問:《鼓樓外》是比較少見的傳遞木匠手藝、弘揚工匠精神的作品,能具體談一談嗎?

答: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工藝有很多,裡面蘊含着精妙的技藝和令人崇敬的工匠精神。比如家具、瓷器、紫砂,這些東西都是咱們中國的傳統手藝,做工講究,都是當年全世界追捧的奢侈品。現在國外很多大的博物館裡,都有中國的明清家具館。

擇一事,終一生。我覺得通過《鼓樓外》能看到什麼是工匠精神,可能會給觀衆啟發:我做的這個職業,我是不是也這麼認認真真地研究,用心做好了?包括我們拍戲也是,要一絲不苟、踏踏實實把每一個鏡頭、每一個道具、服裝都盡力弄到最好。《鼓樓外》中需要很多紫檀家具、黃花梨家具出鏡,這些名貴家具都是劇組借來的真品。歸還時,我們會專門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再運輸,避免發生磕碰。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展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