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能自导自演还爱“玩家具”?原来你是这样的于震!

“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追起来!”

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收视高居前三,好评如潮。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让很多观众深有感触。

为什么自导自演《鼓楼外》?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在接受采访时,于震畅聊了他对京味剧《鼓楼外》的拍摄感悟。

自导自演,太难了

问: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让您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于震: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认识了著名编剧王之理老师。拍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聊天。王之理老师京味戏写得非常好,我就跟他约稿,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的。王之理老师就决定写《鼓楼外》这个故事。

剧本创作期间,我也第一次当导演,导了一部剧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剧本写完,我也有了一些导演经验——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但因为档期问题,未能成行。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老师聊,他们也挺认可我的,让我自己导导试试。

问:这部戏和您以前的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我觉得《鼓楼外》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我对鼓楼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长在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就像一家人。胡同里有点什么事,大家都是口口相传,人情味特别浓。这几十年,我们祖国的变化很大,我们眼看着国家和城市飞速发展。所以《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北京的发展变化,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能自导自演还爱“玩家具”?原来你是这样的于震!

问:自导自演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于震:演员是感性的,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是理性的,导演是活在剧里。我呢,是一会儿活在这部剧里,一会活儿在演员角色里,这是太难的一个挑战。

你当导演,你得指挥剧组的服装、化妆、道具、摄影、美术、录音等部门,一定是理性地在说你们应该怎么准备。而演员是不用管这些的,踏踏实实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行了。所以我是跳进跳出,这部剧真的是挺考验我的。

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因为我觉得我哪方面都有欠缺,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要不我踏踏实实导一部剧,要不我就踏踏实实去演一个剧,这是两个行当。但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创作历练,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辛苦,但现在看到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里还是很甜的。

坚守底线,是于钟声的根

问:对于您扮演的大师兄于钟声,您有什么感悟?

于震: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欢古家具。他这个人比较闷,比较认死理,做事一根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做了很多行业,比如路边摊煎饼,然后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产业链,然后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括亲情也没了,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王之理老师这个戏写得非常好,人物写得很扎实,这样的人物故事,挺打动我的。

能自导自演还爱“玩家具”?原来你是这样的于震!

问:相比于在《人世间》中饰演的骆士宾,于钟声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于震:钉是钉,铆是铆,一丝不苟,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无论他做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这都是他坚守的。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

问:《鼓楼外》里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引人深思,比如师父易大船说的“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您怎么看剧里蕴含的这种人生韵味?

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话真得太好了,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太追逐眼前的利益,便会失去更大的东西,失了大道,甚至把自己也给陷进去。现在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东西迷惑,不知道活的根本是什么。于钟声是个木匠,他的不忘初心,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踏踏实实静下心做好本职工作。专心把这个事做好了,一定也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做这个不行,做那个又不行。

还有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说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做到,太难了。剧里我和海一天饰演的二师弟尹东义就因为仇恨,一直在斗,互相较劲,最后斗得两败俱伤,落得一场空。兄弟争斗这种事在当下经常发生,争来争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

戏里当木匠,戏外“玩家具”

问:《鼓楼外》涉及到很多传统木工手艺,拍这部戏要做什么准备?

于震: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从中戏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后来有幸认识了大编剧邹静之老师,邹静之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写了很多戏,通过他,我又认识了王刚老师。所以,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北京话叫“玩”,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

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这边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起度过的。从看木头开始,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业余爱好,所以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能自导自演还爱“玩家具”?原来你是这样的于震!

问:《鼓楼外》是比较少见的传递木匠手艺、弘扬工匠精神的作品,能具体谈一谈吗?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有很多,里面蕴含着精妙的技艺和令人崇敬的工匠精神。比如家具、瓷器、紫砂,这些东西都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手艺,做工讲究,都是当年全世界追捧的奢侈品。现在国外很多大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的明清家具馆。

择一事,终一生。我觉得通过《鼓楼外》能看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可能会给观众启发:我做的这个职业,我是不是也这么认认真真地研究,用心做好了?包括我们拍戏也是,要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把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服装都尽力弄到最好。《鼓楼外》中需要很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归还时,我们会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再运输,避免发生磕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