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面銅鏡 照盡古今(上)

在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為了滿足自己愛美的需求,先民們便用鑒盛水充當鏡子,後來青銅時代到來,人們便将銅制成照人的鏡子。

你别看隻是小小一面鏡子但是它卻承載着大陸在悠久曆史長河中璀璨的文化。我可以通過銅鏡在不同時期紋飾的變化窺視先民的社會與經濟狀态。

先秦時期

大陸最早使用的銅鏡曆史能追溯到商代早期,在戰國時達到鼎盛。

一面銅鏡 照盡古今(上)

這一時期的銅鏡主要以青銅為載體。人們對自然及世界萬物的認識很粗淺,喜歡訴諸神怪,商周時期,其鏡子的紋飾主要描繪自然萬物、鬼神相關形象,特别是象征天地鬼神四方的原始圖文如龍鳳、饕餮,具有強烈的神性思維。這是在惡劣環境下,人們将精神寄托于鬼神占蔔,以期待得到上天保佑的表現。由于技術限制銅鏡的紋飾十分粗犷豪邁,如雲雷紋,蟠螭紋,主要突出祭祀用途。

一面銅鏡 照盡古今(上)

春秋戰國時期及秦時期,禮崩樂壞之後,銅鏡紋飾也發生了改變,其主要以地紋與主題紋為主,形成兩層花,以地紋烘托氛圍,以主題紋表達主題。紋飾層層疊疊壓,環環相扣,嚴絲緊密,紋飾較多有靈紋、山字紋、禽獸紋等,由于技術進步還出現了,金銀錯,寶石琉以及有名的并黛琉璃紋。

兩漢魏晉南北朝

到了兩漢時期,由于政治結構相對延續較長,文化昌盛,銅鏡制作工藝與先秦時代的粗犷風格相比明顯進步許多,此時的銅鏡在“天道為圓,道地為方”的思想下其整體為扁邊圓以象征天,内部以紐座或者乳釘紋圍成方框以象征地。

一面銅鏡 照盡古今(上)

鏡子的背部則多有山川,河流和鳥獸的圖像,四神又稱“四靈”或者“四象”是漢銅鏡的常見祥瑞圖像。《三輔黃圖》:“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這是漢代人思想認識中的方位觀念。

古人将黃道與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顆星宿,分為四組,每組七顆,按照“在天成象,在地成紋”的方法,以高超的想象力将四神獸的從中凝練出來,分别代表四方。

漢朝人的風俗與信仰也能在銅鏡上找出線索,他們制造的銅鏡總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對家族興旺,福瑞吉祥、長生不老、珍愛友誼甚至愛情的追求。

自古以來,兒孫滿堂就是大陸古人的畢生所求,兩漢時期上至親貴下到百姓都将子嗣看得極為重要,《新論·辯惑》中把“子孫多衆”列入“五福”之中。漢鏡中也常銘刻“宜子孫”“長宜子孫”“長生宣子”等文字,由于古人發現自然界中,蟾蜍具有強大的生殖能力被漢朝人看作是多子多孫的象征,是以也是銅鏡紋飾的常客。

漢朝盛行黃老之學,是以銅鏡上會出現長頭,長耳,背上長着羽毛的或者身體長毛的羽人形象,他們線條簡約,具有人獸合一的特征,常常與四神、玉兔、蟾蜍、麒麟等祥瑞一起出現。

道教的盛行也能在銅鏡的銘文中看出來,如南京市博物館所藏的銘禽獸紋銅鏡銘文中的八禽就是指,道經中的熊經、鳥申、凫浴 、蝯攫(yuan jue)、鸱視(chi shi)、虎顧、鷮(jiao)息、龜縮。

其中“九守”即是《秘笈七箓》中的“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道教認為修持九守可達到真人境界。

漢代的一些銅鏡中還會出現:“渴飲玉泉”“饑食棗”“千秋萬歲”的字樣這些都表現出漢朝人對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的期望。

魏晉南北朝進入這一時期,銅鏡的主要紋飾更多以鳥獸蟲魚和清流的神仙為主,但總體創新不大,這可能與其同樣道教盛行,愛好玄虛有關。

隋唐時期

進入隋唐時期,中原大地結束了南北朝對立混亂的局面,政治逐漸清明,百業逐漸興盛起來,銅鏡的工藝也達到了新的高峰。

初唐時期,流行依舊流行四神鏡,其間輔以花卉、龍鳳、飛天、十二生肖等,通常外圈有三到六句言或雜言銘文。原先流行的神獸紋演變成瑞獸紋,其初期像狗,形象成熟後更像獅子,後來随着唐朝與西方的接觸頻繁化,來自葡萄紋便流行起來。最終形成了著名的瑞獸葡萄紋鏡。

高宗李治之後進入盛唐時期,銅鏡的制式擺脫了魏晉時期風格的影響,衍生出了盛唐風格的工藝及紋飾。

銅鏡紋飾中神像猛獸的樣式逐漸消失,代之豐腴的美女,微胖豐腴的女子形象展現了當時以胖為美的時代風貌,兇猛粗粝的紋飾消失,代之各種靜态的花鳥蟲魚。還有葡萄、蔓草、忍冬草等觀賞草類也出現在鏡中。

在此時期銅鏡的人物修飾形成了以盤龍紋、故事紋、寶相紋及佛寺紋為主的紋飾,反映出當時佛教盛行的狀态。有些銅鏡上也出現了胡人圖案極具異域風格。

這些充滿社會氣息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化,自然脫俗的生活樣貌。

銅鏡的工藝也在這時,有了長足的進步,除了傳統的琉璃浮雕、透雕技術外還發展出了鍍金寶石、嵌金寶石,嵌金銀貼等創新技術。同時在鑄造中加入了錫鉛等金屬使得銅鏡重量大大增加,隋唐時期還具有強大的磨鏡技術,唐人在銅鏡中加入水銀、白礬等,銅鏡面光清晰,最終發展出了鎏金套磨法和紋金套磨法。

總體而言,銅鏡的紋飾技術,紋飾内容,紋飾圖案都到達了最高峰,這也反映出當時的繁榮昌盛的社會樣貌。

未完待續

以上圖檔資源來自國家哲學社會學科文獻中心

參考文獻:

劉梅梅.陝西出土漢代銅鏡紋飾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王雙雙.漢墓出土禽獸紋帶鏡初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楊玉彬.漢禽獸鏡中的羽人物像[J].收藏,2010(5):92-98.

李淮生.中國銅鏡的起源及其傳播[J].山東大學學報,1988(2):51-54,45.

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J].考古,1988(2):173-176.

程建.試論中國銅鏡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J].東南文化,1992(1):88-92.

劉學堂.新疆地區早期銅鏡及其相關問題[J].新疆文物,1993(1):[頁碼不詳].

宋新潮.中國早期銅鏡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1997(1):147-169.

李學勤.中國銅鏡的起源與傳播[M]//李學勤.比較考古學随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57-6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