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面铜镜 照尽古今(上)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爱美的需求,先民们便用鉴盛水充当镜子,后来青铜时代到来,人们便将铜制成照人的镜子。

你别看只是小小一面镜子但是它却承载着大陆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我可以通过铜镜在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窥视先民的社会与经济状态。

先秦时期

大陆最早使用的铜镜历史能追溯到商代早期,在战国时达到鼎盛。

一面铜镜 照尽古今(上)

这一时期的铜镜主要以青铜为载体。人们对自然及世界万物的认识很粗浅,喜欢诉诸神怪,商周时期,其镜子的纹饰主要描绘自然万物、鬼神相关形象,特别是象征天地鬼神四方的原始图文如龙凤、饕餮,具有强烈的神性思维。这是在恶劣环境下,人们将精神寄托于鬼神占卜,以期待得到上天保佑的表现。由于技术限制铜镜的纹饰十分粗犷豪迈,如云雷纹,蟠螭纹,主要突出祭祀用途。

一面铜镜 照尽古今(上)

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时期,礼崩乐坏之后,铜镜纹饰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以地纹与主题纹为主,形成两层花,以地纹烘托氛围,以主题纹表达主题。纹饰层层叠叠压,环环相扣,严丝紧密,纹饰较多有灵纹、山字纹、禽兽纹等,由于技术进步还出现了,金银错,宝石琉以及有名的并黛琉璃纹。

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两汉时期,由于政治结构相对延续较长,文化昌盛,铜镜制作工艺与先秦时代的粗犷风格相比明显进步许多,此时的铜镜在“天道为圆,地道为方”的思想下其整体为扁边圆以象征天,内部以纽座或者乳钉纹围成方框以象征地。

一面铜镜 照尽古今(上)

镜子的背部则多有山川,河流和鸟兽的图像,四神又称“四灵”或者“四象”是汉铜镜的常见祥瑞图像。《三辅黄图》:“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是汉代人思想认识中的方位观念。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颗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颗,按照“在天成象,在地成纹”的方法,以高超的想象力将四神兽的从中凝练出来,分别代表四方。

汉朝人的风俗与信仰也能在铜镜上找出线索,他们制造的铜镜总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家族兴旺,福瑞吉祥、长生不老、珍爱友谊甚至爱情的追求。

自古以来,儿孙满堂就是大陆古人的毕生所求,两汉时期上至亲贵下到百姓都将子嗣看得极为重要,《新论·辩惑》中把“子孙多众”列入“五福”之中。汉镜中也常铭刻“宜子孙”“长宜子孙”“长生宣子”等文字,由于古人发现自然界中,蟾蜍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被汉朝人看作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也是铜镜纹饰的常客。

汉朝盛行黄老之学,因此铜镜上会出现长头,长耳,背上长着羽毛的或者身体长毛的羽人形象,他们线条简约,具有人兽合一的特征,常常与四神、玉兔、蟾蜍、麒麟等祥瑞一起出现。

道教的盛行也能在铜镜的铭文中看出来,如南京市博物馆所藏的铭禽兽纹铜镜铭文中的八禽就是指,道经中的熊经、鸟申、凫浴 、蝯攫(yuan jue)、鸱视(chi shi)、虎顾、鷮(jiao)息、龟缩。

其中“九守”即是《秘笈七箓》中的“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道教认为修持九守可达到真人境界。

汉代的一些铜镜中还会出现:“渴饮玉泉”“饥食枣”“千秋万岁”的字样这些都表现出汉朝人对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的期望。

魏晋南北朝进入这一时期,铜镜的主要纹饰更多以鸟兽虫鱼和清流的神仙为主,但总体创新不大,这可能与其同样道教盛行,爱好玄虚有关。

隋唐时期

进入隋唐时期,中原大地结束了南北朝对立混乱的局面,政治逐渐清明,百业逐渐兴盛起来,铜镜的工艺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初唐时期,流行依旧流行四神镜,其间辅以花卉、龙凤、飞天、十二生肖等,通常外圈有三到六句言或杂言铭文。原先流行的神兽纹演变成瑞兽纹,其初期像狗,形象成熟后更像狮子,后来随着唐朝与西方的接触频繁化,来自葡萄纹便流行起来。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瑞兽葡萄纹镜。

高宗李治之后进入盛唐时期,铜镜的制式摆脱了魏晋时期风格的影响,衍生出了盛唐风格的工艺及纹饰。

铜镜纹饰中神像猛兽的样式逐渐消失,代之丰腴的美女,微胖丰腴的女子形象体现了当时以胖为美的时代风貌,凶猛粗粝的纹饰消失,代之各种静态的花鸟虫鱼。还有葡萄、蔓草、忍冬草等观赏草类也出现在镜中。

在此时期铜镜的人物修饰形成了以盘龙纹、故事纹、宝相纹及佛寺纹为主的纹饰,反映出当时佛教盛行的状态。有些铜镜上也出现了胡人图案极具异域风格。

这些充满社会气息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化,自然脱俗的生活样貌。

铜镜的工艺也在这时,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传统的琉璃浮雕、透雕技术外还发展出了镀金宝石、嵌金宝石,嵌金银贴等创新技术。同时在铸造中加入了锡铅等金属使得铜镜重量大大增加,隋唐时期还具有强大的磨镜技术,唐人在铜镜中加入水银、白矾等,铜镜面光清晰,最终发展出了鎏金套磨法和纹金套磨法。

总体而言,铜镜的纹饰技术,纹饰内容,纹饰图案都到达了最高峰,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繁荣昌盛的社会样貌。

未完待续

以上图片资源来自国家哲学社会学科文献中心

参考文献:

刘梅梅.陕西出土汉代铜镜纹饰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王双双.汉墓出土禽兽纹带镜初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杨玉彬.汉禽兽镜中的羽人物像[J].收藏,2010(5):92-98.

李淮生.中国铜镜的起源及其传播[J].山东大学学报,1988(2):51-54,45.

何堂坤.铜镜起源初探[J].考古,1988(2):173-176.

程建.试论中国铜镜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J].东南文化,1992(1):88-92.

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J].新疆文物,1993(1):[页码不详].

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97(1):147-169.

李学勤.中国铜镜的起源与传播[M]//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7-6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