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兩可之間的靈魂,思考冥币文化的再“出海”

「文化是概念性和想象性的混雜體,在分類環境下,總有超越了本土差異的共通情感和生命體驗」

>>>

“下面的金融系統原來也是我們在管。”

“哈迪斯和閻王展開交涉。”

清明節前夕,許多網友借着B站一則“冥币文化出海”的視訊,開起了“地獄”版玩笑。

(一些“地獄”版評論)

為緊跟節日,在國内部落客和部分新聞媒體的解讀下,冥币文化、陰間文化紛紛“出海”,一度登上了B站熱搜。“中國冥币暢銷海外”的新聞被加工和收編,描摹為文化輸出的流量密碼。

而在這場航海之旅中,公衆是如何了解冥币文化對外輸出現象的?這種文化的“出海”,是否隻是在腦海裡想象的“出海”?以冥币為代表的祭祖文化又為何能超越語境的限制,得到西方的認可?

被制造的“出海”,誰升起了文化的桅帆?

許多文化的走紅都是“薛定谔式”,冥币紙錢也是如此。這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如今在海外盛行,最早可以追溯至海外華僑對風俗的保留。

外國網友将這種特别的祭祀方式放到網絡上傳播,許多油管部落客分享教學如何花式燒冥币,甚至還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從小圈層的傳播到海外市場的供銷,除了冥币,紙紮也有了需求。2019年,法國人在埃菲爾塔附近的博物館還舉辦了《極樂天堂》藝術展,專門展出紙紮模型。

(《極樂天堂》展品)

“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國内媒體将冥币紙紮的流行塑造成“爆火”的文化輸出,這樣的新聞每年都能引起一波關注,今年清明節前夕“冥币文化出海”的新聞詞條再度登上了B站熱搜榜。

(B站熱搜榜第一的“中國冥币文化出海”)

但是,冥币在海外真的年年都爆火嗎?

追溯最早釋出相關話題的新聞和視訊,早在2019年冥币就已經在新聞和短視訊中“出海”,并且在這片海裡遨遊了三年。

今年某些媒體為了符合清明假期的話題,又把冥币的話題拿出來“炒冷飯”,沒有經過更詳盡的背調和溯源,冥币“出海”年年爆火。

(年年被當作新聞的紙錢文化)

有網友在谷歌趨勢上搜尋Ancestor money等關鍵詞,檢視YouTube相關視訊和亞馬遜銷量,發現冥币的相關話題在近三年熱度上基本持平,并沒有年年爆發。

“出海”之旅被媒體制造,媒體重複利用“出海”的噱頭,将被打破的禁忌描摹為中國文化輸出的流量密碼。網友們透過媒介的放大鏡看到了一個現象的“火”,沉浸在媒體制造的文化煙幕裡。

國内移風易俗,國外“開倒車”?

站在文化輸出的角度上,相對于國人傳統來說,冥币的海外傳播是在注重來世解脫和宗教信仰的西方環境下進行。是以,也有網友讨論道:“國内在倡導解除封建迷信,國外開始拾起糟粕”。

一邊希望中國文化對外輸出,一邊為“糟粕”文化的傳播批判,“讨論燒紙是不是中國人的陋習”和“贊揚祭祖文化的對外輸出”似乎變成了一種無法調和的沖突。

(一些相關評論)

這些争議,首先是對紙錢文化的再一次質疑。

孔子曰:之死而緻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緻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禮記》清晰地表明,非實體存在處于一個與活人不一樣的感覺秩序中,是以他們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以“孝”之名滿足逝者之需,賦予祭祀文化之魂,陰陽的分離在一張張紙錢的燃燒下,逆流了陰陽的意識隔斷,用以支撐一個更大生命整體持續不斷、保持活力地運轉。

燒錢習俗建立在對家庭關系的神話之上,卻很容易擴充到包括各種神靈在内,從最崇高的佛祖、本土和道教的仙人,到被打入下界和被剝奪特權的惡魔。在極端層面上,是封建迷信,擾亂社會秩序和無端消耗财富。

社會雖無法完全贊同習俗的正确,也無法否定曆史的存在和傳統的沿襲。被定義的“陋”逐漸在時代發展中消弭,在生産力不斷發展之下有了新的展演,從傳統的紙錢冥币,發展到紙紮的别墅、豪車轎車,到賽博朋克的網絡祭掃和“天地轉錢寶”收款碼。

(紙紮的switch 圖檔來源 極地遊報)

當極端層面和環境保護的問題被消解時,冥币的“出海”依然無法從二進制對立聲音中解脫,煙塵灰燼的實質和所指隐藏了什麼?

習俗已經成了一種儀式,形成一套規則,逐漸轉化為完美表達。生者将這些仿制品轉送到不可見的陰間,從符号價值轉換為精神價值,通過焚燒實作了使用價值,從一個領域到另外一個領域,紙錢被改變了自身的性質。

這種完美的表達将對逝者的情感和自我的欲望交織起來,投射在紙錢冥币中。不同于西方,在信仰下進行的儀式,燒紙錢來源于中國傳統社會中固有的神秘化,是大衆參與到統治他們“君權神授”神秘過程的一種方式。

因而,非是對科學和鬼神之說的辯駁,而是從封建到現代社會,對紙錢為代表的一些符号的邏輯基底的讨論。

在紙錢文化的評判之皮下,存在封建和現代文明的分隔。

文化的“不同”,人類的“共同”

在冥币“陋習”和“出海”的讨論之下,除了對紙錢文化的再思考,還有對文化共通的忽略。

“閻王這輩子沒想到還能收到外彙”“耶稣:壞了,流水無了”。自由開放的叙事和大衆戲谑心态叙述了一個閻王發動貿易逆差,哈迪斯展開交涉,希臘正在破産的後現代神話。

信仰的區隔在冥币“出海”現象中從未被提起,僅是在冥币的物質好壞層面有一些讨論。紙錢文化就這樣被西方欣然接受甚至“高歌猛進”,連肯尼迪都被印在了翻版紙錢上。

(冥通銀行“肯尼地”)

很長一段時間裡,有關東西方信仰的争執不斷,在對比和矮化中,東西方文化的共通之處也被忽略。

以祭祀為例,東方以孝為底,祭拜祖先;西方崇拜神明和上帝,這種相似性展現在燒紙錢上,于是冥币引起了外國人的注意。

但媒體忽略了這種共同之處,将冥币塑造為“野蠻生長的亞文化”,是一個跨越國家與民族的新鮮例子。

東西方對立語境的曆史,帶來以國境線劃分,用國家機關思考問題的邏輯。

雖然網際網路打通了時空的限制,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号召下,對立容易帶來錯位。但某些媒體的渲染和叙事依然強調了文化的主導權。東西方的對立轉換成了現代的“看”和“被看”,冥币被調侃成文化霸權的一種方式。

(相關評論)

在“看”與“被看”的平衡之間,或許應該學會做一隻飛翔在草原上空的鷹,既要看到大地的全景,也要盯緊在地上奔跑的兔子。

本質上來說,隻有站在人之本位上才能看到大地的全景。

國外國内、東西方、文化輸出輸入……一切二進制的話語都在火光之中消逝,回到靈肉的本體。在分離與非物質化的早期階段,這些多用途的紙錢隻是用來捎給普通的、處于兩可之間的靈魂。

并不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存在,西方對燒紙錢等祭祀文化能毫無門檻地接受,而是源于一種人類共有的感情和樸素的想象。與其說是為了紀念逝者,更不如說是為了生者慰藉,這是一種生者對已故者的寄托,一種純粹和虔誠的價值表達。

(圖檔 石台盤人)

人類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情感才變得與衆不同,以所謂的“科學思想”和“唯物主義”去否定這些精神的存在,其實是更不科學和唯物的。

伴随着濃煙彌漫、灰燼層層,冥币的“出海”告訴世人,經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不是隻有科學。紙錢在傳授關于價值的學問,将世俗的存在轉換為真正的精神價值和人的價值,是人類本質中“仁”的一面。

在否認神靈存在和否認儀式有效性之間,肯定習慣的力量和義務感之間,風俗的實質經由不同文化的物質精神和意識形态檢驗,轉化為後現代的神話再造。

網友們調侃聲中,文化的“不同”和人類的“同”同時顯現,回歸到紙錢技藝的原初本真上,承載了諸多元素和資訊。

國界線是有形的邊界,但文化或許是概念性和想象性的混雜體,我們也能從冥币文化“出海”的現象中,感受分類環境下,超越了本土差異的共通情感和人類最基本的生命體驗。

(圖檔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美]柏桦《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

物道《我們忌諱的紙紮,卻被法國人拿到1博物館辦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