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見德化窯

[新聞頁-台海網]

“福”見德化窯

青白釉弦紋葫蘆瓶

“福”見德化窯

清代五彩福祿壽花瓶

在德化宋元陶瓷文化展示館有一個青白釉弦紋葫蘆瓶,是從“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出水的,器形飽滿,釉水肥厚,小巧可愛。

葫蘆諧音“福祿”,是“福”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葫蘆及以葫蘆為形的瓶、壺、印章等器物在宋代以來多有出現。在德化窯體系裡,除了出水的宋代葫蘆瓶外,後世葫蘆形陶瓷酒壺、水盂、香插等産量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衆多的明代何朝宗雕塑上都會有葫蘆印章的款識,客觀地說,葫蘆印章并非何朝宗首創,宋徽宗就用過以葫蘆為形的印玺,但在雕塑钤葫蘆印為款識是别具一格的存在,後世德化本地的雕塑藝術家多有模仿。

德化窯以“蝠”為素材來表現“福”文化主題并不少見。清代青花盤子,花面常有五“蝠”繞“壽”的圖案。另外,清代五彩花卉盤,翩翩穿飛于花團錦簇間的多為蝙蝠,蝴蝶反而不多見,這一表現手法甚至到了民國依然頗為興盛。

德化窯較早出現梅花這一“福”元素的是明代的梅花杯,犀角形的杯身飾以開花的梅樹,主要技法是堆貼。而同一時期的龍虎杯,杯身除了裝飾龍虎外,也有梅松等點綴。堆貼梅花這一技法,在德化窯中得到很好的傳承,清代和民國時更是大放異彩,範圍從杯子擴大到罐、壺、盤等,内容也從單一的梅樹加入了喜鵲、蝙蝠、蝴蝶等,技法更為繁複高超,意境更為高遠。清代之後,梅花已成為德化窯彩瓷的重要繪畫題材,尤其是在現當代,梅瓶上畫梅花是手藝人喜聞樂見的創作手法。

清代德化窯匠人在陶瓷上繪畫“福祿壽”人物畫像并不稀缺。福星束冠居右,祿星加冠居中,壽星長須秃頂,服飾及手持之物各有特征,有青花,有五彩,多見畫于瓶腹。宗教題材雖說是德化窯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福祿壽”三星一起出現的在民國以前倒是少見,僅單一壽星雕塑偶有存世,在窯址發掘中也有零星發現。

文字曆來是表達資訊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帶有“福”字的德化窯瓷器早些年在古玩市場多有出現,尤其是書寫“福”字的清代及民國的青花瓷。此外,德化陶瓷龜印通常用于制作壽辰用的米粿,在一個龜形圖案的橢圓模具中間陰刻“福”“福祿壽”“喜”“财”等字,紋樣豐富。閩南德化窯龜印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多加釉料以中低溫燒制而成,釉色以白釉和醬釉為主,現在仍在使用,隻是樣式反而比舊時更加簡單,多數隻有一個“壽”字。

來源:福建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