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作者:晶報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近日,前海深港基金小鎮的一處幽靜庭院中,年僅5歲半、小名“玉米”的孔際翰身着戲服,緩緩走到庭院中央,為記者現場清唱了一曲《牡丹亭·遊園》中的“皂羅袍”片斷。但見他水袖一甩,風情搖曳;一招一式,有闆有眼,稚嫩的童音,使古老的昆曲呈現出了别樣的魅力。

昆曲代表着中國戲曲藝術的最高美學典範,有“百戲之師”之稱。大陸現存的平劇、粵劇、黃梅戲、越劇等300多個劇種,都得到過昆曲藝術的滋養。在中國的昆曲、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三大世界古老劇種中,隻有昆曲被完整儲存下來,并傳承至今。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且榮登榜首,成為大陸第一個世界級非遺項目。明天,即是昆曲入選世界非遺23周年的日子。

很多深圳人可能不知道,深圳,這座以快節奏著稱的城市,不但擁有不少昆曲愛好者,還居住着一個傳承昆曲逾百年的世家,曲界赫赫有名的甘家昆曲,三代傳承人目前都居住在深圳。孔際翰,即為甘家昆曲第五代傳承人,也是全國年齡最小的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獲得者。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張充和是我外婆甘長華的閨蜜”

“張充和知道吧?民國的‘合肥張家四姐妹’之一,喜歡昆曲。她是我外婆甘長華的閨蜜。”在深圳從事私募基金工作的孔美橋對記者說。她是“玉米”孔際翰的媽媽,也是甘家昆曲第四代傳承人。

一旁的王先生——據孔美橋介紹,王先生長期在南京媒體工作,對甘家曆史有很深的研究——補充說,甘家昆曲,關聯半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

确實,說到昆曲,繞不開金陵望族甘氏一門。甘家所建的“甘熙故居”,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并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因名家輩出,甘氏成為民國時期京昆戲曲和國樂傳承的中流砥柱。

甘熙故居又叫甘家大院,俗稱“九十九間半”。甘熙作為甘家祖輩名人之一,是晚清時期著名文人、金石家、藏書家。甘家大院中有一座仿甯波天一閣而建的津逮樓,是清代著名的藏書樓之一,藏書多達十餘萬卷,其中所藏宋代趙明誠著《金石錄》為國寶級文物,後留存相關藏書均捐贈給政府圖書館收藏。甘貢三出生于這樣的書香世家,自幼鑽研詩詞、書法、圍棋,尤其愛好戲曲、音樂,是近代著名曲家,有“江南笛王”之美譽,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有《長生殿·彈詞》《琵琶記·掃松》等。

其5位子女均為京昆名家,次子甘濤是享譽海内外的中國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中國國樂交響化的創始人;長女甘長華為京昆曲名家,長婿汪劍耘亦受甘家家學溫潤,并為梅蘭芳先生入室弟子;現年99歲的幼女甘紋軒,能戲不下百折,是當今最著名的曲家之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四公子”之首愛新覺羅·溥侗、民國元老于右仼、愛國将領張學良、曲學宗師吳梅、包括平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内的“四大名旦”,都曾到訪甘家大院切磋技藝。甘貢三及其子女的朋友圈還有“江南曲聖”俞粟廬、書法家林散之、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詞學泰鬥唐圭璋、著名實業家穆藕初、傳字輩藝術家倪傳钺、著名作家沈從文以及知名曲家項馨吾、張充和等各界名流。

民國時期,作為甘家昆曲第一代傳承人的甘貢三,對昆曲推廣不遺餘力,1921年與曲學宗師吳梅、著名文人仇涞之、詞人唐圭璋等共組紫霞社,成員多達百餘。嚴鳳英、呂恩、吳新雷等名家都曾得到甘貢三親授。現在的南京昆曲社,就是源于紫霞社。

孔美橋的母親叫汪小丹,甘貢三的外孫女、汪劍耘和甘長華的女兒,南京昆曲社社長,甘家昆曲第三代傳承人。得外公啟蒙及父輩與師長言傳親授,汪小丹京昆功底紮實,工青衣、花旦,演唱技藝尤佳。多年來,汪小丹效仿家族先輩,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錢物,緻力于推廣京昆藝術。

而汪小丹與深圳的結緣,與她兩個在深工作的女兒孔宣橋、孔美橋有關。

2013年8月,汪小丹攜手江蘇省平劇院連續兩日在深圳少年宮劇場奉上梅派經典《鳳還巢》《四郎探母》兩出大戲。這次演出很大程度也是姐妹倆促成的。女兒們希望媽媽能把昆曲藝術帶到深圳,來深圳培養一批昆曲愛好者。

最開始,汪小丹還有點猶豫,“深圳的城市生活節奏這麼快,年輕人會願意靜下心來學習昆曲嗎?”

但她的顧慮很快就打消了。這些年來,外地的昆曲院團來深圳演出,她都會花錢買票去看。購票現場那麼多年輕的面孔,令她備受鼓舞,“上世紀80年代初,昆曲還是非常小衆的藝術,‘昆曲皇後’‘旦行祭酒’張繼青老師的演出,台上演員比台下觀衆還多。但現在你看深圳這樣一座年輕的城市,昆曲演出居然會一票難求,這一點還真是沒想到。”

2021年8月,汪小丹開始在深圳長住下來。

不久後就有了大動作,捐資設立深圳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汪小丹京昆藝術專項基金,啟動了深圳昆曲傳習計劃。

2023年3月3日晚,深圳市第五屆非遺周開幕式在南山區歡樂海岸·水秀劇場舉行。

整個開幕式最吸引人的一幕就是,一位七旬外婆牽着年僅四歲的小外孫,緩緩走到舞台中央,獻唱昆曲經典《牡丹亭·遊園》“皂羅袍”選段。婆孫倆在舞台上通過一唱一和、一舉一動,真實再現了一個江南文化世家精緻、高雅的生活方式。

這個七旬外婆便是汪小丹,四歲小外孫便是孔際翰。

2023年11月,由汪小丹團隊參與創作排演的原創昆曲《山海連城·遊園驚夢》,獲得“鵬城金秋”深圳市民文化節(戲曲類)金獎。

“我的母親傳承昆曲40多年,朋友們都說玉米的天賦是隔代遺傳。”孔美橋笑着說。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外婆汪小丹指導“玉米”孔際翰。

4歲,他成為全國最小的“小梅花獎”得主

“怎麼想到讓孩子學昆曲的呢?”記者問。

孔美橋回憶說,“玉米”一歲多的時候,家人無意中發現他特别愛看平劇和昆曲,能安靜看完整場演出。後來,孩子調皮的時候,勸說他聽話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看戲。如果對他說“快睡覺,起床後就給你看戲”“好好吃飯,飯後給你看戲”,他就很乖、很開心。

孔美橋繼續回憶,“記得從剛學走路開始,每天晚上吃完飯,無論我們在看電視或者是聊天,他都會不受幹擾地,自己一個人去模仿劇中人物的表演,一個人會練習一個多小時。他常常跟着電視播放的演出畫面,學習和模仿棍棒刀槍等表演動作。”

有一次,孔美橋正在客廳和客人聊天 玉米突然從房間裡跑出來,“我要穿水袖!暫停!”原來他聽到了客廳電視裡在播放昆曲,他便主動要求穿上水袖,手拿折扇,有闆有眼地跟着唱了起來。

“如果問他最喜歡的名家,那首選就是梅蘭芳,第二是蓋叫天。因為電視播出的這兩位老藝術家的演出畫面并不清晰,我們嘗試過給他看很多其他的昆曲名家的演出,但他都堅持說,梅蘭芳才是最美的,蓋叫天才是最棒的。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這樣的認知,我們十分驚訝。”

去年元宵節,“玉米”在甘熙宅第演唱昆曲《牡丹亭·遊園》,唱得委婉流利,将在場的非遺界人士給驚呆了。演唱結束後大家逗問孔際瀚:“還會什麼呀?”小家夥毫不怯場,如數家珍:《穆桂英挂帥》《蘇三起解》《貴妃醉酒》《包龍圖》……

一邊的外婆汪小丹補充說:前一天在深圳,小家夥見到孟廣祿老師就深深鞠一躬,“老師能不能收我?”

“其實他才4歲多一點,我們都想不到,他這麼愛戲曲,是真正喜歡的那種。是以我們也有意識地加以培養。”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玉米”練功日常。

去年年初,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的深圳市青少年新春藝術節春節系列活動中,“玉米”演唱昆曲經典《牡丹亭·遊園》“皂羅袍”。這是他登台唱戲的處子秀。首次站在燈光璀璨的舞台中央,“玉米”表現得落落大方,有一種超出年齡的沉穩與成熟。

孔美橋說,“當時他才三歲,剛剛丢下尿片的孔際翰第一次演出就登這麼大的舞台,導演和我們都非常擔心。但是沒想到從化妝到登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竟然非常淡定,毫不慌亂。同台演出的藝術家們,甚至老藝術家們都誇贊他台風好,哈哈。”

“還有一次參加演出,因為他太小,服裝略微嫌長,服裝老師将他的腰帶系在了胃部,由于前面的節目逾時,即将登台我們發現他額頭滿是大顆的汗珠,卻什麼也不肯說,直到演出結束,他才哇哇大哭起來。原來是腰線勒得太緊導緻胃痛。”

孔美橋發現,“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習慣,他隻要開始化妝,直至演出結束,這期間他不說話、不喝水、不吃東西,完全一副專業範兒。是以有很多人見過他都開玩笑說,活脫脫一個昆曲大家轉世。”

2023年7月21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黃岡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荟萃”個人項目業餘組終評競演在湖北省黃岡市舉行,孔際翰憑借一曲《牡丹亭·遊園》,一舉奪得“小梅花獎”,成為全國目前年齡最小的“小梅花獎”得主。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獲“小梅花獎”。

2024年2月11日大年初二晚,5歲的孔際翰在外婆汪小丹的陪同下,登上了湖南衛視戲曲春晚的大舞台,獻演昆曲經典《牡丹亭·遊園》“皂羅袍”。祖孫二人配合默契,一曲清麗婉轉的“水磨調”,再配合細膩的身段表演,仿佛唱“活”了“姹紫嫣紅開遍”的滿園春光。全國最小“小梅花獎”得主與平劇梅派再傳弟子、甘氏京昆藝術第三代傳承人組成的“最萌年齡差”戲曲組合,引來滿堂喝彩。

“想給孩子們出一本《牡丹亭》繪本”

“在深圳,喜歡昆曲的人多嗎?”記者問。

孔美橋說,“挺多的,我們舉辦過一些昆曲方面的公益講座,來聽課的基本上是年輕人,也有家長帶着孩子來。其實,讓“玉米”登台演出,一方面是他興趣所好,另一方面,很多人喜歡昆曲,卻因為覺得它進階而産生膽怯,我們想通過小朋友的表演,告訴更多的人,唱好昆曲不容易,但是入門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難;另外,也希望傳遞給家長們,盡可能支援或者鼓勵孩子們學習昆曲,有助于提高文辭和審美的鑒賞能力。”

她接着說,學習昆曲就像讓孩子們去博物館看頂級文物,去看世界名畫一樣,從最高的起點出發。聆聽最優美的音律,解讀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體驗中國文人與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學習劇本裡的忠孝仁義禮智信。讓孩子們從小就種下藝術的種子,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的興趣和愛好。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2024年2月,“玉米”孔際翰在湖南衛視戲曲春晚上表演。

孔美橋回憶,自己在法國和澳洲留學多年,正是在國外的生活使她重新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和外國朋友一起舉辦活動需要出節目,我就唱一段昆曲,唱一段平劇,結果他們覺得特别有意思。我一下就了解了什麼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13年8月,汪小丹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平劇院的演員們,連續兩日在深圳少年宮劇場奉上梅派名劇《鳳還巢》《四郎探母》兩出大戲。在第一場表演中,汪小丹的兩個女兒孔宣橋和孔美橋開場演出了《樊江關》,分飾樊梨花與薛金蓮——這是姐妹倆近些年來為數不多的公開登台演出。

不過,作為甘家昆曲第四代傳承人,在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裡,她們業餘時間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進行昆曲推廣,包括昆曲進校園等。

晶報特别報道│史上最小“小梅花獎”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傳承

▲2023年7月利用假期參加南京昆曲社活動。

近年來,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承辦的“戲曲名師傳承計劃”持續實施,通過邀請國内戲曲名師對深圳本土戲曲團隊進行專業指導與精心授課,以“一個劇團+一個名師”模式,整合全市戲曲力量,推動深圳戲曲藝術繁榮發展。去年才成立的深圳小丹昆曲傳習所入圍“戲曲名師傳承計劃”。

“昆曲必須擁抱年輕人,才會有未來。但這也涉及到了昆曲的創新話題,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種創新。”記者說。

孔美橋說,“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确實很有創意,我們也一直在考慮昆曲推廣的創新問題。昆曲不是以故事情節取勝,它的文學性非常高,是可以‘養人’的。怎樣讓昆曲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呢?我留意到市面上沒有特别适合小朋友讀的《牡丹亭》,是以,我也在想,有機會給孩子們出一本《牡丹亭》繪本。”

正說着,拍完照片的孔際翰從庭院那邊跑了過來,在媽媽身邊再次表演了一段昆曲,“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他用清亮圓潤的童聲,唱出了昆曲的婉轉和細膩,也唱出了一家三代昆曲傳承人與一座年輕城市的故事。

來源│晶報APP

記者:李躍

攝影:受訪者供圖

編輯:李慧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