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作者:晶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近日,前海深港基金小镇的一处幽静庭院中,年仅5岁半、小名“玉米”的孔际翰身着戏服,缓缓走到庭院中央,为记者现场清唱了一曲《牡丹亭·游园》中的“皂罗袍”片断。但见他水袖一甩,风情摇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稚嫩的童音,使古老的昆曲呈现出了别样的魅力。

昆曲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美学典范,有“百戏之师”之称。大陆现存的京剧、粤剧、黄梅戏、越剧等300多个剧种,都得到过昆曲艺术的滋养。在中国的昆曲、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三大世界古老剧种中,只有昆曲被完整保存下来,并传承至今。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且荣登榜首,成为大陆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明天,即是昆曲入选世界非遗23周年的日子。

很多深圳人可能不知道,深圳,这座以快节奏著称的城市,不但拥有不少昆曲爱好者,还居住着一个传承昆曲逾百年的世家,曲界赫赫有名的甘家昆曲,三代传承人目前都居住在深圳。孔际翰,即为甘家昆曲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全国年龄最小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获得者。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张充和是我外婆甘长华的闺蜜”

“张充和知道吧?民国的‘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喜欢昆曲。她是我外婆甘长华的闺蜜。”在深圳从事私募基金工作的孔美桥对记者说。她是“玉米”孔际翰的妈妈,也是甘家昆曲第四代传承人。

一旁的王先生——据孔美桥介绍,王先生长期在南京媒体工作,对甘家历史有很深的研究——补充说,甘家昆曲,关联半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确实,说到昆曲,绕不开金陵望族甘氏一门。甘家所建的“甘熙故居”,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因名家辈出,甘氏成为民国时期京昆戏曲和民乐传承的中流砥柱。

甘熙故居又叫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甘熙作为甘家祖辈名人之一,是晚清时期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甘家大院中有一座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津逮楼,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藏书多达十余万卷,其中所藏宋代赵明诚著《金石录》为国宝级文物,后留存相关藏书均捐赠给政府图书馆收藏。甘贡三出生于这样的书香世家,自幼钻研诗词、书法、围棋,尤其爱好戏曲、音乐,是近代著名曲家,有“江南笛王”之美誉,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有《长生殿·弹词》《琵琶记·扫松》等。

其5位子女均为京昆名家,次子甘涛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中国民乐交响化的创始人;长女甘长华为京昆曲名家,长婿汪剑耘亦受甘家家学温润,并为梅兰芳先生入室弟子;现年99岁的幼女甘纹轩,能戏不下百折,是当今最著名的曲家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四公子”之首爱新觉罗·溥侗、民国元老于右仼、爱国将领张学良、曲学宗师吴梅、包括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内的“四大名旦”,都曾到访甘家大院切磋技艺。甘贡三及其子女的朋友圈还有“江南曲圣”俞粟庐、书法家林散之、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词学泰斗唐圭璋、著名实业家穆藕初、传字辈艺术家倪传钺、著名作家沈从文以及知名曲家项馨吾、张充和等各界名流。

民国时期,作为甘家昆曲第一代传承人的甘贡三,对昆曲推广不遗余力,1921年与曲学宗师吴梅、著名文人仇涞之、词人唐圭璋等共组紫霞社,成员多达百余。严凤英、吕恩、吴新雷等名家都曾得到甘贡三亲授。现在的南京昆曲社,就是源于紫霞社。

孔美桥的母亲叫汪小丹,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剑耘和甘长华的女儿,南京昆曲社社长,甘家昆曲第三代传承人。得外公启蒙及父辈与师长言传亲授,汪小丹京昆功底扎实,工青衣、花旦,演唱技艺尤佳。多年来,汪小丹效仿家族先辈,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钱物,致力于推广京昆艺术。

而汪小丹与深圳的结缘,与她两个在深工作的女儿孔宣桥、孔美桥有关。

2013年8月,汪小丹携手江苏省京剧院连续两日在深圳少年宫剧场奉上梅派经典《凤还巢》《四郎探母》两出大戏。这次演出很大程度也是姐妹俩促成的。女儿们希望妈妈能把昆曲艺术带到深圳,来深圳培养一批昆曲爱好者。

最开始,汪小丹还有点犹豫,“深圳的城市生活节奏这么快,年轻人会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昆曲吗?”

但她的顾虑很快就打消了。这些年来,外地的昆曲院团来深圳演出,她都会花钱买票去看。购票现场那么多年轻的面孔,令她备受鼓舞,“上世纪80年代初,昆曲还是非常小众的艺术,‘昆曲皇后’‘旦行祭酒’张继青老师的演出,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但现在你看深圳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昆曲演出居然会一票难求,这一点还真是没想到。”

2021年8月,汪小丹开始在深圳长住下来。

不久后就有了大动作,捐资设立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汪小丹京昆艺术专项基金,启动了深圳昆曲传习计划。

2023年3月3日晚,深圳市第五届非遗周开幕式在南山区欢乐海岸·水秀剧场举行。

整个开幕式最吸引人的一幕就是,一位七旬外婆牵着年仅四岁的小外孙,缓缓走到舞台中央,献唱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选段。婆孙俩在舞台上通过一唱一和、一举一动,真实再现了一个江南文化世家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

这个七旬外婆便是汪小丹,四岁小外孙便是孔际翰。

2023年11月,由汪小丹团队参与创作排演的原创昆曲《山海连城·游园惊梦》,获得“鹏城金秋”深圳市民文化节(戏曲类)金奖。

“我的母亲传承昆曲40多年,朋友们都说玉米的天赋是隔代遗传。”孔美桥笑着说。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外婆汪小丹指导“玉米”孔际翰。

4岁,他成为全国最小的“小梅花奖”得主

“怎么想到让孩子学昆曲的呢?”记者问。

孔美桥回忆说,“玉米”一岁多的时候,家人无意中发现他特别爱看京剧和昆曲,能安静看完整场演出。后来,孩子调皮的时候,劝说他听话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看戏。如果对他说“快睡觉,起床后就给你看戏”“好好吃饭,饭后给你看戏”,他就很乖、很开心。

孔美桥继续回忆,“记得从刚学走路开始,每天晚上吃完饭,无论我们在看电视或者是聊天,他都会不受干扰地,自己一个人去模仿剧中人物的表演,一个人会练习一个多小时。他常常跟着电视播放的演出画面,学习和模仿棍棒刀枪等表演动作。”

有一次,孔美桥正在客厅和客人聊天 玉米突然从房间里跑出来,“我要穿水袖!暂停!”原来他听到了客厅电视里在播放昆曲,他便主动要求穿上水袖,手拿折扇,有板有眼地跟着唱了起来。

“如果问他最喜欢的名家,那首选就是梅兰芳,第二是盖叫天。因为电视播出的这两位老艺术家的演出画面并不清晰,我们尝试过给他看很多其他的昆曲名家的演出,但他都坚持说,梅兰芳才是最美的,盖叫天才是最棒的。三岁左右的小朋友这样的认知,我们十分惊讶。”

去年元宵节,“玉米”在甘熙宅第演唱昆曲《牡丹亭·游园》,唱得委婉流利,将在场的非遗界人士给惊呆了。演唱结束后大家逗问孔际瀚:“还会什么呀?”小家伙毫不怯场,如数家珍:《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贵妃醉酒》《包龙图》……

一边的外婆汪小丹补充说:前一天在深圳,小家伙见到孟广禄老师就深深鞠一躬,“老师能不能收我?”

“其实他才4岁多一点,我们都想不到,他这么爱戏曲,是真正喜欢的那种。所以我们也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玉米”练功日常。

去年年初,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深圳市青少年新春艺术节春节系列活动中,“玉米”演唱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皂罗袍”。这是他登台唱戏的处子秀。首次站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中央,“玉米”表现得落落大方,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沉稳与成熟。

孔美桥说,“当时他才三岁,刚刚丢下尿片的孔际翰第一次演出就登这么大的舞台,导演和我们都非常担心。但是没想到从化妆到登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竟然非常淡定,毫不慌乱。同台演出的艺术家们,甚至老艺术家们都夸赞他台风好,哈哈。”

“还有一次参加演出,因为他太小,服装略微嫌长,服装老师将他的腰带系在了胃部,由于前面的节目超时,即将登台我们发现他额头满是大颗的汗珠,却什么也不肯说,直到演出结束,他才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腰线勒得太紧导致胃痛。”

孔美桥发现,“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习惯,他只要开始化妆,直至演出结束,这期间他不说话、不喝水、不吃东西,完全一副专业范儿。所以有很多人见过他都开玩笑说,活脱脱一个昆曲大家转世。”

2023年7月2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业余组终评竞演在湖北省黄冈市举行,孔际翰凭借一曲《牡丹亭·游园》,一举夺得“小梅花奖”,成为全国目前年龄最小的“小梅花奖”得主。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获“小梅花奖”。

2024年2月11日大年初二晚,5岁的孔际翰在外婆汪小丹的陪同下,登上了湖南卫视戏曲春晚的大舞台,献演昆曲经典《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祖孙二人配合默契,一曲清丽婉转的“水磨调”,再配合细腻的身段表演,仿佛唱“活”了“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光。全国最小“小梅花奖”得主与京剧梅派再传弟子、甘氏京昆艺术第三代传承人组成的“最萌年龄差”戏曲组合,引来满堂喝彩。

“想给孩子们出一本《牡丹亭》绘本”

“在深圳,喜欢昆曲的人多吗?”记者问。

孔美桥说,“挺多的,我们举办过一些昆曲方面的公益讲座,来听课的基本上是年轻人,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其实,让“玉米”登台演出,一方面是他兴趣所好,另一方面,很多人喜欢昆曲,却因为觉得它高级而产生胆怯,我们想通过小朋友的表演,告诉更多的人,唱好昆曲不容易,但是入门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另外,也希望传递给家长们,尽可能支持或者鼓励孩子们学习昆曲,有助于提高文辞和审美的鉴赏能力。”

她接着说,学习昆曲就像让孩子们去博物馆看顶级文物,去看世界名画一样,从最高的起点出发。聆听最优美的音律,解读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体验中国文人与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学习剧本里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艺术的种子,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的兴趣和爱好。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2024年2月,“玉米”孔际翰在湖南卫视戏曲春晚上表演。

孔美桥回忆,自己在法国和澳大利亚留学多年,正是在国外的生活使她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和外国朋友一起举办活动需要出节目,我就唱一段昆曲,唱一段京剧,结果他们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一下就理解了什么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013年8月,汪小丹与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演员们,连续两日在深圳少年宫剧场奉上梅派名剧《凤还巢》《四郎探母》两出大戏。在第一场表演中,汪小丹的两个女儿孔宣桥和孔美桥开场演出了《樊江关》,分饰樊梨花与薛金莲——这是姐妹俩近些年来为数不多的公开登台演出。

不过,作为甘家昆曲第四代传承人,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里,她们业余时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昆曲推广,包括昆曲进校园等。

晶报特别报道│史上最小“小梅花奖”得主和家族五代人的昆曲传承

▲2023年7月利用假期参加南京昆曲社活动。

近年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戏曲名师传承计划”持续实施,通过邀请国内戏曲名师对深圳本土戏曲团队进行专业指导与精心授课,以“一个剧团+一个名师”模式,整合全市戏曲力量,推动深圳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去年才成立的深圳小丹昆曲传习所入围“戏曲名师传承计划”。

“昆曲必须拥抱年轻人,才会有未来。但这也涉及到了昆曲的创新话题,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种创新。”记者说。

孔美桥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很有创意,我们也一直在考虑昆曲推广的创新问题。昆曲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它的文学性非常高,是可以‘养人’的。怎样让昆曲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呢?我留意到市面上没有特别适合小朋友读的《牡丹亭》,因此,我也在想,有机会给孩子们出一本《牡丹亭》绘本。”

正说着,拍完照片的孔际翰从庭院那边跑了过来,在妈妈身边再次表演了一段昆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他用清亮圆润的童声,唱出了昆曲的婉转和细腻,也唱出了一家三代昆曲传承人与一座年轻城市的故事。

来源│晶报APP

记者:李跃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