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清明節是我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既是傳統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中之一的,好像隻有清明了。作為節氣,當時間來到清明期間,大陸大部分地區都春回大地,萬物複蘇,是農民朋友們春耕的最佳時期;作為節日,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重要節日,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傳承的紐帶。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天子祭天,百姓祭祖,是精神寄托的同時,更是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根基。中國人的信仰中,更偏向于信仰由祖先構成的神靈,因為祖先是直接保佑自己和家人的。祭祀的文化,讓中國人更加的謙卑,更加的有敬畏心,以及由此慢慢培養出的家族榮耀感,這些都最終會讓我們更加注重德行的培養和努力向上的目标感。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非常欽佩古人先祖可以把這些精神上的正能量,規範且巧妙地融合在了祭祀的流程上,慢慢延續至今。

上香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香燃燒的過程是緩慢的,在這緩慢的時間裡。人們的精神很容易從日常的緊張瑣碎中分離出來,去回想起先人在世的時候的曆曆畫面,回想起祖上的各種諄諄教誨,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連接配接先人、心靈忏悔的過程。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祭品的擺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曆史時間段裡似乎都有很多差異,但總得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非常的講究。既要符合陰陽還要搭配五行,這個就是展現祭祀人學識認知的時候了。中國人的重要禮儀都和吃飯是相關的,古代青銅器的原型大都是為了盛放祭品,以便給神靈食用。這個過程中,人們親切恭敬地默念祖輩,這是一種情感的釋放,也讓祭祀的儀式達到了高潮。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燒紙錢也是祭祀中的重要環節。最近一些年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印好的大票的冥币,人們便于友善就直接用這樣的冥币用來燒,這個似乎失去了祭祀最初的本意。在這之前,中國人更相信自己用紙錢疊的元寶,家裡的老人在疊元寶的時候,動作都很娴熟,但疊的過程給人的感覺卻很慢,無聲的動作裡已經展現了他們對逝者的緬懷,有些老人似乎更像是在用疊元寶的動作來代替哭泣和傷心。相比較于直接燒印好的冥币,這種疊元寶的方式應該更能表現出對祖宗的緬懷和感恩,這樣的方式似乎更像是古人想傳承下來的。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祭祖的主導理念就是孝,孝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得以傳承的根基。孝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養育的感恩,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大到我們終其一生也報答不完。

對于恩情的報答,我們在形式上最直接的表達就是跪拜。跪拜也是祭祀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過年期間民間都有磕頭拜年的習俗,新的文化碰撞傳統文化,認為這個屬于封建糟粕,沒有必要,是以這個問題還上了熱搜。首先我認為沒有所謂的陋習和新禮一說,現在看上去舊的的東西,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而所謂的新的東西,隻是當下的一種存在,或許多少年之後,可能根本都沒有存活下來,連新舊對比的資格都沒有,即使存活下來,可能也屬于那個時候的陋習了。本來就是沒有對錯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如此争論呢?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清末的學者辜鴻銘,在英國留學期間有一件轶事。可能也是時逢清明,他擺了祖先的牌位在桌子上面,在焚香、陳列供品的時候,房東太太看見了,就嘲笑說:“辜先生,你的祖先什麼時候能聞到你擺的這些雞鴨魚肉啊?”這個時候,他回答說:“在你的祖先能聞到你在墓前擺的鮮花的時候。”這樣的回答真的是非常精彩,你的鮮花,我的燒紙,沒有優先落後之分;你的鞠躬,我的跪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祭祀中的跪拜環節,和燒香、擺放貢品、燒紙這些環節,整個下來就是一套完整的情感體驗。跪拜的時候,人們低下頭顱、丢掉身份,自然而然地就放下了生活中的各種傲慢無禮心,這個過程在展現對祖先誠心祭祀的同時,似乎更像是降服自己内心各種負能量的過程。就像西藏的朝聖禮拜,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精神支柱,更是修心的一個過程。

清明節的文化意蘊,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華夏文明的傳承根基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恩祖先引領護佑、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擁有并不斷地修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及宇宙,這應該也是正是清明節的文化意蘊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