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淨手上香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天地人和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敬獻花籃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高唱頌歌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樂舞敬拜

炎黃子孫共拜祖 祈福祈願祈新程——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側記

祈福中華

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豔竹 陳凱 趙文靜 肖雅文

具茨綿綿,溱洧洋洋;九州兒女,共拜軒轅。4月3日上午,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在新鄭舉行。鑒于目前嚴峻複雜的疫情防控形勢,今年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以線上拜祖方式舉行,線下隻保留配合線上拜祖和央視直播的少量人員。全球華人通過央視連線直播、全球網絡直播等方式實作“拜祖不分遠近、人人皆可參與”的深情表達。

疊代更新的壬寅年黃帝故裡網絡拜祖平台一經上線,便深受世界各地華人的熱捧。華夏兒女無論身處何地,登入網上拜祖平台,就可通過“千裡傳福”“AI百變”“穿越換裝”“黃河文化”“VR尋根”等,恭拜軒轅黃帝,為中華祈福。

強化大典文化内涵

今年的拜祖大典立足傳統文化,注重創新提升,在保障典禮莊重肅穆的基礎上,強化大典文化内涵,豐富典禮儀程呈現方式。正如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總導演陳臨春所說“一景一物中展現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鐘鼓齊鳴震百裡,黃鐘大呂禮天成。4月3日上午9時30分許,黃帝故裡園區尋根門前廣場上鼓聲陣陣,廣場兩側各擺放的29面刻有中華姓氏的河南盤鼓,在鼓手的敲擊下,迸發出氣勢磅礴的最強音。

參加盤鼓表演的鼓手來自少林塔溝武校,帶隊教練孫景倫告訴記者,自接到任務起,包括他在内的兩名教練以及隊員們就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這是第一次參與拜祖大典表演,大家都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孫景倫激動地說。

“以往我們參加演出主要是隊形表演,敲鼓演出很少,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更是第一次。敲鼓看似簡單其實也很不容易,既要跟随禮樂敲出韻律十足的鼓點,又要敲出盤鼓的氣勢。”孫景倫介紹說,“我和學生們都沒有音樂基礎,為了盡快達到演出要求,大家一有空閑就進行練習。目的隻有一個,在拜祖大典的表演中向全球華人展示中原兒女的精氣神和熱情好客!”

伴随着現場莊重悠揚的禮樂和氣貫長虹的鼓聲,書寫着“迎天下華人歸故裡拜祖”字樣的竹簡門開啟,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儀式正式開始。煥然一新的黃帝故裡園區,喜迎天下華人,無論身在何處,願心有歸處。

從尋根門到軒轅殿黃帝像,貫穿整個園區的直線距離500多米,以“五百多米”寓意“五千多年”。

今年的拜祖隊伍首次分為兩側行進,空出了甬道中間的神道,既展現了華夏子孫拜祖的敬畏之心,又彰顯了文明一脈的延續。

沿着神道,首先步入的是同心廣場,兩側高達6米的竹簡,書寫着曆代古籍中記載的關于黃帝以及黃帝故裡是鄭州新鄭的史實。“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兒能言”……人們置身其中一路而行,仿佛在穿越歲月長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甯不來?……”同心廣場上,寓意天圓地方的系祖壇,來自黃帝故裡的青年學生和少年兒童,正在齊誦《詩經》中的“鄭風”篇章。身着傳統服飾,手拿竹簡,青年學生和少年兒童一邊吟唱,一邊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來自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的學生趙冰告訴記者,她以前在電視上看過拜祖大典直播,能參與其中并進行表演讓她倍感驕傲和自豪:“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拜祖大典的表演。在現場身着古裝,吟唱中華文化典籍名篇,讓我産生了強烈的帶入感,仿佛置身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曆史長河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件國之重器禮迎嘉賓

新鄭裴李崗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鄭州商城遺址……鄭州,一方厚重的文明沃土下,埋藏着中華民族的最早文明。在滿天星鬥中,黃帝部落是中原地區凝聚最大的力量。

拜祖大典現場,禮迎嘉賓尋根拜祖的,還有六件國之重器,其真品放置于國家級展覽場所及各級科研場所内。

在寓意天圓地方的系祖壇正中心,是來自春秋時期鄭公大墓的國寶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的蓮鶴方壺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那麼為什麼将蓮鶴方壺放在正中心的位置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說:“由黃帝開創的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其最大特點就是以青銅文明在世界上著稱,而青銅文明是以青銅器來表現,蓮鶴方壺正是青銅器達到頂峰時期的代表作。”據了解,今年是蓮鶴方壺出土99周年,可謂“九九歸一”,回到初點,不忘來路,踏向未知,新的征程。

蓮鶴方壺的東北方向,擺放着同樣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春秋蟠龍紋銅方壺。沿着時間的脈絡向前來到商代,西北方向同樣是一件來自鄭州的青銅重器,它就是獸面紋銅方鼎又名杜嶺一号方鼎,它的出土使鄭州商城遺址由“混沌”走向“清晰”。

西南方向是商代晚期的文物婦好鸮尊,則是讓一位傑出的女英雄從甲骨文的文字世界走出來,更加有血有肉地出現于世人面前,與它并肩而列的是仰韶時期的清台酒器彩陶。

被譽為“中華第一爵”的二裡頭乳釘紋青銅爵,是大陸發現最早的青銅爵,以它為代表,二裡頭遺址的發現,讓夏朝從傳說中走了出來。今天它也站在系祖壇之上,與全球華夏兒女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九項儀程精彩呈現

今年拜祖大典共有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等九項儀程,充分展現了禮制和時代的結合。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在樂舞敬拜環節,編鐘聲起,奏響中原雅樂。拜祖台上,身藏其後的展卷人,正在将兩卷大型隸書竹簡拼接組合。随着它們的移動變化,樂舞者徐徐現出,仿佛從竹簡上走下的隸書臨凡,玉袖生風猶如撇捺飛揚,悠然徐轉似筆走遊龍,形成一幅莊重而優美的敬拜畫面,表達着華夏子孫對軒轅黃帝的崇敬心感恩意。

祈福中華環節,在拜祖台左側,河南的黃土、雲南的紅土、青海的白土以及黑龍江的黑土和浙江青土,由5名少年放入王子午鼎中,八方集結。五色土象征着大地,偉哉中華,萬世泱泱。在拜祖台右側,從河南境内的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濮陽采集而來的黃河水,由5名少女倒至蟠螭紋帶蓋銅鼎裡,四方歸一。滔滔黃河象征着母親,澎湃文明,一路走來。拜祖台中心,是從具茨山上采集的聖火,它象征着光明和啟蒙,象征着中華民族從五千年前走來,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國家榮譽獲得者、科學家、優秀黨員等各界先進代表點燃火炬,為民族祈福、為複興喝彩。

“雲”上拜祖出圈

網上拜祖和祈福已成為中華兒女共赴尋根拜祖的心靈之約和精神回歸的新平台。今年的拜祖大典以線上拜祖方式舉行,當天,華夏兒女通過央視連線直播、全球網絡直播等方式實作“拜祖不分遠近、人人皆可參與”的深情表達。同時通過壬寅年黃帝故裡網上拜祖平台,恭拜軒轅黃帝,為中華祈福。

“祝願祖國風調雨順,家人幸福安康。”4月3日上午,鄭州市民李雷登入“黃帝故裡網上拜祖平台”進行祈福。“網上拜祖的形式很新穎,設定有千裡傳福、AI百變、穿越換裝、黃河文化、VR尋根等闆塊,我們坐在家裡點開手機就可參與拜祖祈福,還可以體驗線上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觀看九項儀程。”李雷表示,網上拜祖很便捷,互動性強,很受年輕人歡迎,他已經把網上拜祖平台轉發給家人和朋友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黃帝文化,更好地傳承黃帝文化。

市民王奕凡同樣通過網上拜祖平台參與拜祖。“今年的‘千裡傳福’闆塊真好,不僅可以生成自己的祈願葫蘆,還能撈到别人的,我剛撈了個‘努力工作,家庭美滿’葫蘆,并給網友回複了祝福語。這種體驗感很好,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華夏兒女一家親。”王奕凡已經連續兩年參與網上拜祖,也希望這種方式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為了讓更多海内外華人體驗拜祖現場,壬寅年網上拜祖平台還制作了“有聲VR虛拟黃帝故裡園區”,通過全方位互動式真實場景的還原展示,讓網友通過手機即可獲得三維立體的空間感覺,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改造提升的全新拜祖廣場,感受獨具匠心的國風設計理念。

本版圖檔攝影: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河甯 馬健 李利強 李焱 周甬 黃餘洋

王秀清 唐強 白韬 李新華 徐宗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