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整車企業要突出重點布局,依托現有生産基地集聚發展,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産能布點。”在第八屆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中卻隐藏着不少的尴尬:各地跑馬圈地,高呼要搶占未來産業高地;有競争力的企業太少,産能實際使用率低下。

4月1日,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甚至預言:新能源的整車,特别是乘用車,将會出現一次災難性的産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發展背後,有着怎樣的隐情?

産業布局

預警!不能遍地開花

一邊是高歌猛進,一邊是産能預警,新能源汽車産業将迎來“冰火兩重天”。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2021年,汽車産業在經曆新冠疫情、缺芯短锂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産銷規模恢複到2600萬輛以上,結束了三年下滑的态勢,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出口首次超過了200萬輛,同比翻了一番,創下曆史新高。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與“十三五”初期相比,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占比從47%提升到78%,非限購城市私人消費的比例從40%提升到70%。這反映出,新能源汽車市場認可度顯著提高,産業發展的内生動力不斷顯現。

按照這樣的節奏發展下去,最先受到威脅的是傳統燃油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加入,中國燃油車市場競争會更加激烈。過去一年,傳統燃油車市場現存85個品牌,月銷量千台以下的品牌有34個,而9個品牌已經消亡。“我認為未來3-5年,會有80%的中國品牌關停并轉。”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品質和品牌的全面提升。該負責人還提到,未來,将堅持全國“一盤棋”,着力優化産業布局。

一方面,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原則,引導産業向發展基礎好、産能利用充分的地區和主體聚集,重點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區域,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産業叢集。

另一方面,鼓勵引導重點地區制定産業發展規劃,依托現有産能發展新能源汽車,確定項目建設規範有序,整車企業要突出重點布局,依托現有生産基地集聚發展,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産能布點。

該負責人還指出,新能源汽車一定不能太分散,鼓勵一個重點企業要在一個地方達到一定規模再建第二個點,并且全國要統籌布局,不能遍地開花。

産能規劃

爆倉!使用率僅13%

新能源汽車産業如潮水般湧來,除少數幾家企業存活下來外,更多的是“一地雞毛”。

5年前,一波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崛起,最高峰時期,呈現三五百家并起的盛況。在資本的催熟下,傳統車企管理人員、研發人員紛紛跳槽,加入“創業大軍”,轉眼就能讓薪水翻幾番。

但随着補貼退坡和市場競争加劇,包括拜騰、賽麟、前途、博郡等在内的一大批新勢力車企,已逐漸消失在視線中。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新能源汽車産能過剩到底有多嚴重?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曾提及這方面的情況:截至2020年底,大陸新能源汽車總産能達2669萬輛/年,當年銷量僅136.7萬輛。同時,具備生産資質的車企陸續建設、投産的産能已達上千萬輛,其中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

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按照2020年的産能2669萬輛/年來計算,僅有13%的産能發揮了作用。

其實,新能源汽車規劃的“大躍進”,沉疴已久。早在十年前,《廣東省電動汽車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到廣東電動汽車規劃産能為20萬輛時,珠海銀通一家公司就提出要建成年産5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再比如,《浙江省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中對2015年規劃了6萬輛産能,但紹興的規劃是45萬輛,金華的規劃是10.5萬輛。

在江蘇,一時興起了多家造車新勢力,幾乎每個地級市都在積極拉動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地。

然而,政策也最先在這裡踩下“刹車”。2021年初,江蘇省發改委釋出的《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産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中指出,江蘇33家整車企業中,僅有5家車企的産能使用率高于全國平均水準。不僅造車新勢力産能規劃出現問題,就連傳統車企也紛紛中招。北汽新能源常州分公司、東風汽車常州分公司等車企,曝出建設進度嚴重滞後、産能使用率低等問題。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統計的98家車企中,月生産不足千輛的車企達50多家,近20家車企已經處于停擺狀态,月生産0輛。

對新能源汽車出現的産能過剩問題,發改委負責人已嚴正表态,但令人意外的是,對争相上馬的新一波造車勢力卻并沒有嚴格的“限制”。比如,在舊産能問題沒解決前,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紛紛下場宣布“造車”,對此就沒有給出明确的态度。

觊觎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塊“蛋糕”的新勢力還有很多,如何兼顧造車熱情與産能過剩之間的沖突?需從長從遠謀劃。

市場格局

跨越!技術與品牌并進

盡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引領全球,甚至有望實作“彎道超車”,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依然不可避免地遇到技術與品牌的瓶頸。

比如說,關鍵零部件的缺失,可能就讓企業運轉困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疫情以來的缺芯現象,盡管自主品牌以更加靈活的姿态得以緩解銷量壓力,但損失的卻是利潤。

此外,碳酸锂等電池中的關鍵元素,對外依存度也很大,在上下遊産業鍊中,中國新能源車企明顯感到“說不上話”,容易陷入到“賠本賺吆喝”的窘境中。

企業要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生存好和發展好。新能源汽車的“厮殺”,更要在關鍵零部件上實作攻關突破。否則,車是賣了不少,真正“養肥”的卻是各路供應商。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當然,也有可喜的另一面。新能源車市場正在拉動着汽車整體銷量上揚,“頭部效應”更加明顯,不乏出現了“蔚小理”這樣的赢家,年銷量已接近10萬輛,邁過了“生死線”。但值得警覺的是,它們與特斯拉中國的32萬輛銷量,還有明顯差距。

另外,對于“規劃”出巨大産能的新能源車企,一旦工廠落成就立馬會變成實打實的“硬成本”,如果不能合理利用産能,就會成為經營發展的巨大負擔,變成“不良資産”,甚至拖垮企業。乘聯會對此也發出過預警:汽車行業在解決傳統汽車産能過剩問題的同時,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産能過剩。

從銷量暴漲到産能過剩還有多遠?

“将嚴格執行汽車産業投資管理規定,加強新能源汽車違規項目清理整治,依法依規查處未批先建、批零建整、邊批邊建等違規行為;規範整車企業兼并重組,大力推動落後企業和無效産能退出。”

傳統車企的轉型,首先要盤活原有的産能資源,改建燃油車生産線為新能源汽車所用已不再是新鮮事。在電動化的新賽道,新一輪“大魚吃小魚”的行業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或将更為常态化,大陸汽車産業正在進入優勝劣汰、存量競争的新階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