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讀到大的一首唐詩,卻很少人知道還有其二其三!

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很多人都是從小就背回來這首唐詩。自古至今,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們珍惜糧食時也都是以這首詩為例教導孩子們糧食來之不易。從小讀到大,這首詩幾乎人人都能脫口而出。

這首詩隻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的《憫農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其中還有一首其現實主義諷刺性極強,絲毫不輸這首“鋤禾日當午”。且看李紳的《憫農二首》:

從小讀到大的一首唐詩,卻很少人知道還有其二其三!

憫農二首

唐·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是中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之一,與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交好,時常詩歌唱和。其詩作風格也與元白二人相近,語言通俗易懂,但李紳更注重寫實,反映民間疾苦,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風格。這兩首《憫農》就是其中代表作。

這兩首詩描寫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的情景。其中第一首具有很強的諷刺性:辛勤勞動、豐收累累卻無一是自己的,最終慘遭餓死;第二首則滿懷對農民的同情,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語淺而情真,極富感染力。這組詩中第二首幾乎人人皆知,第一首雖知名度略低,但稍有些文學常識的人也都讀過背過,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組詩實際上還有第三首:

從小讀到大的一首唐詩,卻很少人知道還有其二其三!

憫農·其三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這第三首寫的是田地裡耕種的男兒本應吃飽,卻腹中饑腸辘辘;在家中織布的女子,本應有衣穿,卻總是衣不蔽體。此情此景,多希望燕趙之地的美女,能變成面貌醜陋的嫫女,這樣就不會有人為她們一擲千金地揮霍,而多餘的錢财才能有利于國家。

這第三首《憫農》之是以鮮為人知,隻因它并不像前兩首一樣被輯錄入集流傳于世,以至于很長時期它都是失傳的。直到近代敦煌石窟中很多唐人典籍被發現,才在其中唐代詩人抄錄的詩集中發現這首詩。

從小讀到大的一首唐詩,卻很少人知道還有其二其三!

據傳這首詩背後還有一個故事:李紳曾與好友李逢吉相攜出遊,互相作詩唱和。李紳見野外田地農民耕種辛苦,有感而發,脫口詠出了兩首《憫農》,李逢吉嘴上叫好,心裡卻想這不是諷刺朝廷嗎!于是趁機想要李紳手寫二詩留念,以便作為證據。李紳以為兩首短詩好記不必手寫,于是又詠了第三首并付之筆墨。

卻說這李逢吉原來是想以此向朝廷揭發李紳作詩諷刺,好立功升官,便找機會将李紳的詩呈給朝廷。當時的皇帝一讀此詩,為之落淚感動落淚,當即召見李紳并擢升他為尚書右仆射,以嘉獎李紳體察民情,關心民間疾苦!

從小讀到大的一首唐詩,卻很少人知道還有其二其三!

不過,李紳發迹後為官酷暴,與其詩中對農民百姓的同情完全不同,因而百姓多有怨憎。後來甚至直接參與了牛李黨争,為李黨骨幹,因而在曆史上,李紳名聲較差。

還有傳說李紳為人好色,擔任蘇州司空官職時,蘇州刺史劉禹錫曾去李紳家做客,看上了李紳的歌姬,便寫詩一首有句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也由此衍生出了“司空見慣”這個成語!

對于李紳這個詩人,你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