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學”學術專著《中國市民文學史》補訂版在川推出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蔣瑞堯

在寫“中國市民文學史”之前,首先要界定何為中國意義上的“市民文學”。在詞學研究專家、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桃坊看來,它是封建社會後期于市民階層中興起後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現市民社會的文學,其種類與形式複雜多樣,資料浩繁而散亂,曆史線索模糊,尤其是有許多待開墾的土地。

國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學”學術專著《中國市民文學史》補訂版在川推出

謝桃坊在家中書房(張傑攝影)

“市民文學”與“通俗文學”相近,尤其是宋以來流行于都市的各種通俗文學,如話本、歌詞、諸宮調、戲文、雜劇、散曲、傳奇、花部、時調小曲、花鼓詞、彈詞、子弟書、拟話本,以及曆史演義小說、武俠小說等等。

謝桃坊長期緻力于詞學研究,著有《宋詞概論》《中國詞學史》《宋詞辨》《詞學辨》《宋詞論集》《唐宋詞譜校正》等。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在《百年詞學通論》中,将謝桃坊列為“百年詞學研究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宋詞本是雅俗共賞的文學樣式,通俗歌詞在市民文化娛樂場所瓦市甚為流行,具有市民文學性質,是以謝桃坊在搜集詞學資料時亦關注宋以來的通俗文學。

國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學”學術專著《中國市民文學史》補訂版在川推出

2015年版

研究柳永詞作,生發對“市民文學”的研究興趣

1985年春天,在研究柳永這位北宋著名詞人時,謝桃坊直覺地注意到柳永與新興市民思潮的關系。尤其是柳永被普遍認為“接受了都市市民思潮的影響,因科舉落第而不可能進入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生活,隻得加入了都市民間通俗文藝的隊伍,為下層群眾寫作”。

這引發了他對“市民文學”濃厚的研究興趣。

對自宋代以來的通俗文學,進行學術研究,雖然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難點較多,需要打破研究詞學的思維定勢,但卻激發了謝桃坊的濃厚興趣與探究精神。在他看來,市民文學雖然不是正統,但卻是曆史客觀存在的一部分。它們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會受歡迎,有哪些可取之處,又有哪些較大的缺陷,都是值得研究的。

謝桃坊花費了幾年光陰,對中國市民文學進行專門研究。進入這個領域,讓謝桃坊對傳統文化中比較異質的那一面有了新鮮認識,同時也發現,其中有非常富有生命活力的東西。

國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學”學術專著《中國市民文學史》補訂版在川推出

2022年版

學術專著生命力旺盛,首版25年來已出到第四版

濃厚的研究興趣,促使謝桃坊寫出了《中國市民文學史》。在這本書中,謝桃坊首次對文學史上不大為人所注意的話本、講唱文學、戲文和小說等與市民密切相關的文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研究。

199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後,《中國市民文學史》成為國内第一部專門研究“中國市民文學”的學術專著。2003年、2021年兩次修訂再版。2022年春天,補訂版再次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可見其學術價值和生命力之旺盛。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謝桃坊對宋代流行的通俗歌詞,宋人話本小說的市民女性群像,中國文學“大團圓”格局的形成,元人雜劇的世俗題材,元人散曲的市民趣味,中國四大古典小說的主旨,明清時調小曲的文學性質與藝術價值,鳳陽花鼓詞的藝術特色,近世白話青樓小說的盛衰,現代武俠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市民文學社會化過程考察,中國市民文學閱聽人心理分析等,均有深入、系統的研究。

中國市民文學自公元11世紀誕生以來,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長期占據大衆文化市場。市民文學實質上是消遣文學,閱聽人從文藝的表演與閱讀欣賞中體驗到某種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好奇的心理,由此獲得愉悅與快樂。

市民文學的閱聽人興趣十分廣泛,他們不僅喜歡那些市民社會的現實故事,還喜歡其他種種曆史的、俠義的、世情的故事。他們從中以代表各類價值傾向的理想人物建構一個理想的世界,接受民間素樸的倫理道德觀念,獲得各種有用的文化知識。在梳理、書寫市民文學史時,謝桃坊也不掩飾自己的一些基本價值判斷,如對市民文學中活潑積極、反封建禮教的意識的一面給予肯定,對消極、庸俗的一面給予批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