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紙質書沒落的年代

他卻把書做成絕美奢侈品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14年的時間,已經夠把一家公司做上市又做倒閉了,但我隻是做了七八部書而已。”

張曉棟常常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

在他手中,書變成了絕美的高定奢侈品。

看似平平無奇的卷軸,鋪開時,200多張粘連其上的書頁順次流淌而出,如同遊龍舒展鱗片,在風中翩翩舞動。

圖檔來自一條

書頁相錯黏裱,微微翹起。文字在翻閱的過程中若隐若現,神秘而靈動,留下驚鴻一瞥。

輕輕将書頁一張張撥開,全書才會逐漸展露全貌,最終連成一幅氣吞山河般震撼的長畫卷,仿佛可以觸摸到一個時代的輝煌。

這是唐代一項幾近失傳的書籍裝幀技藝——龍鱗裝。而張曉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傳人。

哪怕在古代,它都是一項極冷門的手藝,隻有皇室才能收藏使用,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

現在,龍鱗裝僅存的一部實物在故宮博物院,還從來沒有拿出來展覽過。是以除了業内專家,很多人對它聞所未聞。

14年來,張曉棟潛心鑽研,不僅尋回了這項失傳的古老技藝,讓年輕人看到書可以有多美,還把龍鱗裝帶到了海外的藝術節,全世界都驚歎于它穿越千年的魅力。

他是80後,大學學的是航天專業,畢業後又在對口機關找到了鐵飯碗,卻偏偏在紙質書逐漸沒落的年代,選擇去做一個制書人。

“制書這件事,可能賺不了太多錢,但是它能夠帶給你無限的樂趣。”

01

刀尖上行走的藝術

這次和張曉棟的聊天,我們就約在了外灘源的ART+上海畫廊,他的最新個人展正在這裡舉行。

我到的時候,展覽還沒開始,展廳裡隻有他一人,拿着吹風機,專注地用熱風來來回回撫平幾片翹起的書頁。

在很多細節裡,你都能感受到他對書籍的虔誠。向我介紹以龍鱗裝制成的《金剛經》時,他會戴上手套,用特制的書撥翻頁,以防留下汗漬和指印。

這種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儀式感,在他看來是對閱讀的尊重。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三十二篆金剛經》是張曉棟的第一部龍鱗裝作品。

龍鱗裝始于唐朝,指的是以一張長紙作底,在上面依次粘貼書頁,如同遊龍的鱗片。“收起來是一個手卷,打開來,頁子有規律地翹起,遇風則靈動翻飛。”

它的出現,讓書籍第一次有了書頁和翻閱的概念,從卷軸向現代意義上的書過渡,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可惜的是,龍鱗裝的工藝複雜,曆來隻為皇室所藏。如果不是因為清朝覆滅後被溥儀從宮中帶走,短暫流落過民間,幾乎就要徹底銷聲匿迹了。

張曉棟反而被這樣的故事深深吸引。“一個清末的皇帝,生命保不住,江山都亡了,他這時帶走的東西該是多麼珍貴啊。”

僅憑着古籍上的隻言片語,張曉棟決定,自己一定要還原神秘的龍鱗裝。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他制作的《三十二篆金剛經》,不僅複刻了傳統工藝,而且有自己的創新,配上了精美的畫面。

每翻開一頁,前一頁的圖案消失,後一頁的圖案顯現,漸漸連成一幅完整的繪畫長卷。配合紙上的經文閱讀,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而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需要217張書頁在拼貼時沒有任何誤差,一點空隙都不能留。

“哪怕每一頁隻有0.1毫米的誤差,當幾百頁粘在一起,都會變成幾厘米的巨大缺陷。”

張曉棟形容這是一個“刀尖上行走”的過程。制書的50多道工序中,每一滴墨都會影響紙張的縮脹,隻能精益求精、不停反複和調整。

“做成所有的這一切,其實不是難或者不難的問題,關鍵在于你要下多少功夫在這上面。”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完成龍鱗裝不是張曉棟夢想的終點。相反,在這之後,他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開始探索更多紙張的表現形式。

他結合龍鱗裝和經折裝兩種裝幀手法,發明了全新的“經龍裝”,制成了一套400斤重的《紅樓夢》。

整部書共8函,摞起來有1.2米多高。為了将作品拍攝完整,甚至用上了無人機。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2015年,适逢曹雪芹誕辰300周年,張曉棟完成了這部“力氣小點兒都不一定拎得動”的巨書。

一開始,他的心情非常忐忑,擔心它是不是與閱讀的便攜性背道而馳。但後來覺得,如此厚重的故事,值得這樣大的體量去承載。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在探索制書的過程中,張曉棟還“誤打誤撞”地獨創了一種紙張工藝——千頁。

那是一次在布達拉宮的展覽,因為當地特殊的氣候環境,書頁的邊緣翹起得很厲害,甚至完全翻轉了過來。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為了看清上面的繪畫,來觀展的人們忍不住伸手去撥,裡面的唐卡一閃而過,反而展現出另一種美感。

這原本是一個失誤,但啟發了張曉棟的靈感。他将翹起的部分修剪,讓畫面更立體。一層層重巒疊嶂,如同浮雕,不同角度呈現出不同的形态。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千頁作品《飛天》

“每次做書的時候我都在想,如果我是一個讀者,我想怎麼閱讀?我想擁有什麼樣的體驗?是以這些書不是為别人而作的,都是為我自己而作的。”

02

為制書放棄鐵飯碗

兩年半靠大餅鹹菜充饑

張曉棟從沒想過自己會進入制書這一行。

他本來是個“理工男”,就讀于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在學校的時候,他沒事兒就喜歡往圖書館跑,偶然間讀到了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和杉浦康平的著作,從此在心底埋下了一顆做書的種子。

畢業後,他被派去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在外人眼裡,這份工作不說前途無限,也是旱澇保收。但他不喜歡被限制的生活,隻待了3個月就離開了。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經龍裝《紅樓夢》

因為對書的熱愛,他來到北京,進入了印刷協會工作。

國企清閑的生活雖然也不是他想要的,但他可以在這裡接觸到所有的印制工藝和材料,有機會通路行業頂級專家,在學習求教的過程中,堅定了制書的理想。

某一天路過22院街,張曉棟突然看到大學時就很崇拜的呂敬人講座的海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走進了會場。

講座結束後,他鼓足勇氣走上講台,小心翼翼地問道:“呂老師!我可以有您的聯絡方式嗎?我是張曉棟,我想向您學習制書。”

面對眼前這個一腔熱情的年輕人,呂敬人欣慰的同時,也不無擔憂地提醒他:“選擇做書是一件很清貧的事業。”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千頁作品《喚醒湖底的藍天》

那是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年代,出版業開始衰落。張曉棟記得,當時身邊所有人都在讨論電子書會不會取代紙質書,他卻不以為然。

“人特别努力地活着,一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感官需要。我們希望看到美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電子書的确會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它隻能滿足一小部分需求。”

“而我把實體書定義為能夠讀得懂的藝術品,它能為我們帶來更豐富的感官享受。”

就這樣,在人人哀歎“紙質書已死”的浪潮下,張曉棟偏偏決定逆流而行。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煙雨紅樓》

在印協的工作,讓他對中國裝幀史上的竹簡、綿帛、卷軸、經折、蝴蝶、線裝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唯獨龍鱗裝,雖然有文獻記載,但沒有人真的試圖去還原它。

張曉棟隻能從零開始,研究考證各種古籍資料,拿着樣書登門拜訪恩師呂敬人、業内學者和專家,希望得到他們的指點。

整整兩年半的時間裡,他把自己關在出租屋,做了上千次實驗,光是宣紙就測試了幾十種。

沒有收入,他每天就隻能買塊餅和一些鹹菜充饑。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出錯更是常有的事。他費大力氣做出的第一個版本,被老師淡淡的一句“你裝反了”推倒重來;還有幾回好不容易做到了最後,卻不小心出現了褶皺,也隻能從頭開始。“廢掉的紙肯定有一屋子了。”

雖然數度絕望,但張曉棟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直到龍鱗裝成功面世。

“其實它的工藝沒有很高的技術壁壘,還有人跟我說,好像和報帳的時候貼發票差不多。但我真正将它複原,變成一件藝術品,這是不容易的,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悟。”

“成的那天,自己把自己感動得淚流滿面。”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03

書的世界很豐富

創作14年,張曉棟的全部作品,也就七八部書而已。每次見到老師呂敬人,呂老師都會問他一句:“你有沒有飯吃?”

“他知道做我們這一行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制書和其它藝術形式不一樣,它的前期投入非常大。我的每部作品,背後都要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投資,都是我自己掏錢的。”

張曉棟形容自己一個人就是一間印刷廠。買紙、調色、制版、印刷……明明是個分工很細的龐大系統,他卻獨自包攬了全過程。

是以,雖然喜歡玩一玩手作書的人很多,把它當成畢生事業的卻很少。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千頁作品

賺不到錢是一方面,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制書需要耗費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張曉棟幾乎都泡在自己的工作室裡。他的工作室沒有門牌,沒有名字,就像他本人沒有網站、微網誌、公衆号,完全是社交絕緣體。

他倒是收過不少助手,不過絕大多數 都在日複一日的重複勞動中忍受不了寂寞離開了,現在隻剩下兩個人堅持了下來。

放棄鐵飯碗,全世界隻有他了,把書變成舞動飛龍!

“你看到的所有很美很浪漫的東西,背後其實都有非常枯燥無聊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定力。現在哪有那麼多人有耐心呢?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但張曉棟從來不覺得失落。“書的世界很豐富,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書裡都有,世界上沒有的一切也在書裡。”

文、編輯/strawberry

圖檔來自張曉棟、ART+上海畫廊、一條

部分資訊來自TOPYS、視覺書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笑傲江湖節目

以上内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