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作者:壹讀

在一個大家庭裡,一家之主是誰?父親、爺爺,還是祖父?

答案有可能是舅舅。

近日,微網誌話題“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那麼高”登上熱搜,引來網友讨論。

這一觀點并非沒有根據,大陸民間就廣泛流傳着“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天大地大,舅舅最大”“三代不出舅家門”的俗語,舅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此外,不少家族的“規矩”也表明了舅舅“至高無上”的影響力,比如拜年的第一站必須是舅舅家;舉辦一些重大的宴會酒席時“無舅不開席”,舅舅要坐上席。從稱謂上看就更明顯了,有的地方甚至直接稱舅舅為“舅父”。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天大地大,舅舅最大”

從古至今,舅舅或是親戚中最受人尊敬的,地位甚至超過叔伯。

舅舅地位這麼高,和這一身份對應的“重擔”息息相關。

先來說舅舅撫養和教育外甥的“義務”。

撫養不必多解釋,管吃管喝都是小事,有的舅舅甚至會直接給買房買車。電視劇《下一站是幸福》的男二葉鹿鳴,直接給外甥女蔡敏敏買了一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當然,舅舅們管教起外甥(女)來也是毫不嘴軟。

電視劇《以愛為營》男主角時宴面對自己外甥女秦時月不想上班隻想出國遊學的請求,絲毫不留情面,直接回怼一句“時家不養廢人”,斷了外甥女坐享其成不願付出的念頭。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在現實中,有的地方甚至對舅舅需要管教外甥做哪些方面出了詳細規定。

羌族的舅舅有管教外甥(女)的權利,特别是外甥(女)在違反社會規則的情況下。

印尼的米南卡保族,大家庭的權利掌握在舅舅手中,舅舅需要在道德方面認真調教外甥(女)們的品行,并且向他們傳授傳統的行為規範。

美拉尼西亞的特羅布裡恩人也是如此。舅舅代表了家庭内的紀律、權威,對外甥(女)們有直接“管理權”,舅舅也有義務将自己的本領傳給外甥(女)們,包括跳舞、唱歌等。

至于外甥(女)的婚配中,舅舅的角色就更重要了。

在傈僳族中,外甥、外甥女的婚事,必須經過舅舅允諾,才能最後決定。解放前,在大陸華北、西南以及閩粵等大部分地區的漢族裡,外甥和外甥女的婚姻大事通常要請長舅父參與,著名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潘光旦曾進行過具體的描述:在華北與江南的漢族中,女子出嫁須由舅舅背上喜轎。在湖南社港鎮的鄉村,舅舅在外甥新婚當晚,還要親自到外甥新房中“贊洞房”,以表示對新人的祝福。

普米族結婚面對迎親隊伍必須唱民歌《直直傑》(認親調),歌中唱的是認舅舅。毛南族結婚時,舅舅到婚禮現場時要放鞭炮以示熱烈歡迎,舅舅回家時新娘還需要送上糯米和肉。

除了紅事以外,舅舅在家族的白事處理上也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哈尼族老人病亡時,必須到舅舅家報喪,然後再按親戚關系親疏遠近依次報喪,同時舅家的奔喪隊是葬禮中最受尊敬的客人,會受到特别的禮待。毛南族的喪葬習俗中有報舅之禮,第一次報舅稱為“報喪”,第二次報舅由外甥帶上當日宰殺的牲畜内髒到舅舅家祭鬼,舅舅負責主持儀式。

最後,在處理家庭的其他事務時,通常也離不開舅舅。舅舅通常充當“公證人”的角色,尤其是家族分家産,舅舅主要起仲裁和監督的作用。

可以說,舅舅的高地位表現在方方面面。

逐漸衰落的“舅權”

舅舅對外甥(女)的教育撫養以及在外甥婚配中特有的“地位”,其實是“舅權”的重要表現。

什麼是舅權?

舅權這個術語來源于拉丁文“母親的兄弟”。英國著名社會學家米切爾主編的《新社會學詞典》對“舅權”的定義是:在某些社會中存留的一種一個男子與其母親兄弟之間的特殊關系。它有時用于描述母系社會中母親的兄弟對他姐妹的孩子的權威,有時用于描述在許多社會中母舅與外甥之間存在的溺愛關系。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舅權”現象起始于原始時代的母系社會,是母權制的附屬物或派生物。在漫長的母系社會中,特殊的婚姻形式使子女無法确認生身之父,子女從母而居,這造成了“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

在母系家庭中,成員主要是外祖母、母親、舅舅、姨母和兄弟姐妹(包括姨表兄妹),舅舅是氏族内部的男子,自然被認為是最得力的存在。又因為舅舅在氏族内與自己的姐妹、母親朝夕相處,互相關心,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系,同時大家一塊勞動,結成了共同的經濟關系,是以舅舅對于他的氏族來說,比姐妹的丈夫們更親近,也更值得信賴。

于是氏族很大一部分權力就交到了舅舅手中,我們現在家庭中父親的不少職能在那時是屬于舅舅的,舅舅就像一位“大家長”,不僅要協助管理家庭各項事務,還需要認真嚴厲地管教孩子,傳授生産技能,舅舅對外甥擁有比父親更大、更廣泛的責任與權力。

但是“舅權”也并非一直得以傳承和發展。

學者邝東在《舅權的産生、發展和消亡初探》一文中提出,進入父系社會後,随着父系家庭的确立,父親把對親生的下一代養育的義務和責任擔當起來,并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财産後,舅權無形中被大大削弱,出現沒落的趨勢。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圖源:參考資料[8]

邝東也指出,從夫居制家庭使父權強化的同時也讓舅權逐漸弱化。每位丈夫要履行其對妻子和子女的責任,除個别情況外,也就不再需要舅舅承擔照顧母家、撫養教育外甥的責任,進而失去其作為舅父享受的舅權。

那既然舅權産生于母系社會,那為何我們現在依然能看到它的影子呢?

學者宋萱1987年發表在《廣西民族研究》的《舅權制研究》一文提出,舅權到現在還有一定的生命力并不是偶然。

首先,舅權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女方氏族或家族,如果忽視舅父,有損女方氏族或家族的顔面,嚴重者還會擴大事态,引發氏族間的糾紛。其次,父權制是以母系制發展而來的,二者有一個互相并存的時期。第三,舅權和父權存在一緻性,畢竟一個男性可以同時擁有父親和舅舅這兩種身份。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為舅權“助力”嗎?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将親屬關系視為一個結構來進行一系列讨論和研究。他在《關于親屬關系的原子的思考》中寫道:“一個真正最根本的親屬關系結構由一個丈夫、一個妻子、一個子女和妻子母家的一個代表所構成。”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代表”并不能随意指定,而是專指舅舅。

換句話說,父親、母親、舅舅和孩子是親屬結構的四個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四種親屬關系: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舅舅和外甥的關系。而親屬關系中的其他關系網絡,如姑侄、叔伯、表(堂)兄弟姐妹都是由最基本的“親屬原子結構”演化而來的。

不難看出,舅舅屬于親屬結構中的基本元素,從排名上已經将其他親戚甩出了一大截。因而民間舅舅地位之是以這麼高,和這一身份在親屬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

為什麼舅舅的地位這麼高?

二郎神自報家門時,說的是“吾乃玉帝外甥”|圖源:影視劇截圖

到了今天,雖然“尊舅”的行為不比以前,但“舅舅為大”的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很多口頭諺語、習俗習慣還是帶有尊崇舅舅的意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1]阿奎.淺析舅權[J].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4):44-46.

[2]邝東.舅權的産生、發展和消亡初探[J].民族研究,1985(02):19-28.

[3]宋萱.舅權制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987(01):82-88.

[4]肖二平,張積家.親屬結構理論及對摩梭人親屬關系研究的啟示[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02):74-82.

[5]陳芳蘋,于永宏.大陸“舅權”的生成與現代閩俗表達蠡測[J].武夷學院學報,2009,28(04):32-36.

[6]安甯,于語和,劉志松.民族習慣法中的“阿舅形象”考察——以大陸某些少數民族的習慣為個案[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03):12-18.

[7]李衡眉.論中國古代對舅權的尊崇和抑制[J].齊魯學刊,1992(04):56-59.

[8]彭兆榮.論“舅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婚姻中的制約作用[J].貴州民族研究,1989(02):92-98.

作者:敏敏 張藝編輯:田納西值班編輯: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