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在湖濱步行街潋滟小築“湖上納福——浙派名家福文化藝術精品展”中,展出了中國著名藝術家何水法的書法作品《湖上納福》,為觀者送上了新春祝福。

何水法詩書畫印兼能,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藝術家。談及對福文化的了解,他說:“福文化源遠流長,既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是中國人不變的期待,也是當代中國人的‘中國夢’,寄寓了我們的文化凝聚力與溫情。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大的福氣,我們要珍重、守護、弘揚新時代。”

除書法外,何水法耕耘更深的是他的繪畫,他的畫作主要以大寫意花卉為主,恣肆縱橫,在随意塗抹中不失章法。在國内外,包括上海、北京、意大利、法國、波蘭、日本、烏克蘭、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地他都舉辦了個人大展,在世界各地,如意大利、波蘭等地也建立了何水法藝術中心。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飯店、中國國家畫院、中央軍委、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國際美協、澳洲東方藝術家協會、意大利昂布羅修圖書館、波蘭居裡夫人大學、2016杭州G20峰會接待場館等衆多機構收藏,影響深遠。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花是我的老朋友

花是何水法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他筆下的花種類豐富,既有傳統的梅蘭竹菊,又有牡丹、荷花、海棠、石榴、太陽花、玫瑰等品種,燦爛熱烈、生機盎然。他的花鳥畫中隻見花木,不見石頭,打破了“畫花必畫石頭”的傳統花鳥畫程式。這種去場景化的構圖,重在突出花卉自身,也更考驗畫家的表現力。在突破傳統程式的基礎上,他放筆直掃,大膽設色,畫面水墨淋漓、熱烈恣肆,既可見傳統功底,又展現時代風貌。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龍吟春色》

何水法的大寫意花卉極具個人特色,他将個人情感融入其中,既畫花,也識花、愛花,這麼多年與花為伴,花已成為陪伴他度過漫長歲月的老朋友。他說:“每種花都是我不同的朋友,我每年都會安排足夠的時間去寫生,去看花,其實就是看看自己的老朋友。”

何水法每年都會抽出時間采風,“我去了山東菏澤15次,時常惦記着牡丹開得好不好;我也常去看杭州太子灣的花,哪裡的花開得最好我是很清楚的。”他回憶起早年間在山東寫生的事情,“我到菏澤畫牡丹時,早上6點多起床,那是70年代,路面坑坑窪窪的很不好走,但是我堅持每天跋涉幾公裡去山上畫畫。等到中午,花4毛錢吃三個燒餅、喝一碗茶。之後接着畫,常常晚上12點才回到招待所,第二天起來又繼續畫。那段時間天天如此,有一次鼻血都流出來了。因為清晨的牡丹園很安靜,旭日東升,在朝陽下,我看到花苞在慢慢地綻放,隻聽得‘噗噗’的聲音,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花開的聲音。在這時,我才感受到了古人說的‘聽香’的含義。”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在寫生、尋訪花的旅途中,常有不期而遇的相逢,撥動了畫家的心弦。他感動于遇見,并用畫筆記錄下來,“我們一群人去肯亞景區的餐廳吃飯。餐廳吃飯是有限時的,大概30分鐘。我當時在餐廳門口看到了一株紅石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馬上拿起筆把它畫了下來,等我畫完,吃飯的時間已經過了。雖然我的身體是疲倦和饑餓的,但内心是滿足的。記得還有一次,我在台灣省的一條馬路邊看到了一株鳳凰花,開得燦爛熱烈,我也當即寫生,把它畫了下來……”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丹柿滿庭秋》

與花相伴幾十年,何水法對花的形态、脈絡、走向都了然于心,但他更注重表現花的精神氣質。莫言評價何水法畫花:“一位畫家在牡丹花前寫生。目光如電,眼到手到,不須看紙。那被臨畫過的牡丹,立即便枯萎了。因為那牡丹的精魄,已被攝到紙上。”贊賞了何水法對花精神氣質的把握。

在何水法眼中,花是“自然界中最柔軟、最脆弱,卻時時努力綻放生命之美的事物”,他引用國畫大師吳昌碩的話“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來形容自己與花之間的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花的喜愛,是支撐他一直創作,不斷挑戰自己的動力來源。

花是全世界通用的符号和語言

拿破侖曾說:“花朵衰敗的地方,人類無法生活。”《詩經》有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表現了對花的贊美。從古至今,從國内到國外,人們用花來傳遞語言,寄托人的某種情感與願望。

十幾年來,何水法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認為,“一帶一路”是文明交流溝通之路,給當代的文藝創作、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一帶一路”也是責任和擔當之路,賦予了文藝工作者為國家和人類文明繁榮服務的光榮使命。文藝工作者應該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所長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于是他選擇用中國的筆墨繪制他國國花,将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他說:“花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和符号,每種花都代表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我要用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诠釋世界的聲音。”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國花是代表一個國家形象的花卉,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符号,代表一個國家的氣質,人民的品格,凝聚了人民對國家的情感,也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對未來的期望。何水法認為,國家之間有國界,但是文明無界,藝術的魅力、對花的喜愛是相通的,用中國的筆墨繪制他國國花,是一種對他國的尊重,能帶來認同感,也有利于推廣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

為表達在家鄉舉辦G20峰會的欣喜之情,何水法繪制了G20峰會成員國國花;為紀念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何水法專門創作東盟十國國花;為迎接即将到來的杭州亞運會,何水法潛心創作兩年多,繪制了亞奧理事會45個成員國的國花和地區花卉……這麼多年何水法筆耕不辍,潛心創作,至目前已繪制了75個國家的國花。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此心向陽永不改》

“我曾經到埃塞俄比亞,”他說:“埃塞俄比亞的總理接見了我,我将埃塞俄比亞的國花馬蹄蓮作品送給他,并詢問他看到這幅畫的感受。他說,用中國的繪畫材料和方法畫我們的國花,首先我看到了其中傳遞出來的中國人民對我們非洲國家的友好感情。其次,看到這幅馬蹄蓮,我就想到了國歌、國旗,讓我肅然起敬。”這給了何水法不斷創作他國國花的信心。

在旅途中,他領略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我當時去波蘭的一個城鎮,那裡夜晚的燈火真的很迷人,我跑過很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有這麼迷人的燈火。”但令何水法印象最深的還是不同國家的花卉,瑞典的鈴蘭、南非的帝王花、泰國的紫荊花、曼谷的金鐘花……各有風姿。他不僅關注他國花卉的特點,還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他用深沉的黑色繪制阿富汗的國花郁金香,表達對阿富汗人民的支援和對生命逝去的哀悼,他說:“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全世界人民的情感是共通的。”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文明無界,何水法用手中的花搭建起了一座文化溝通之橋,積極诠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在尊重他國人民情感、他國文化的基礎上,用中國傳統水墨創造共通的美,傳播中國藝術,為中國文明在世界的傳播付出自己的心力。

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在西方遊曆的過程中,國外的文化給他帶來沖擊,也滋養着他的藝術。他的大寫意花卉雖然借鑒了西方藝術,但仍深深紮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他說:“我們的文化必須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可以借鑒吸收西方文化,但必須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裙邊拖地老甲魚》

何水法從小就喜歡繪畫、寫字,他的母親教授他習字,讓他臨摹柳公權、顔真卿的字帖。60年代,何水法花了30元買了三本宋人畫冊,不斷地臨摹。70年代,何水法跟随沙孟海等大師學習書法。1978年,他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作為“文革”後招收的首屆中國花鳥畫專業的研究所學生,正式拜陸抑非為師。在臨習宋元繪畫,畫了大量工筆的基礎上,何水法尋求突破,轉向意筆。80年代,他又邁向海上畫派,對吳昌碩、任伯年這些大師進行研究和學習,從近代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無窮的學養。

談及中國花鳥畫的文脈,何水法如數家珍,五代黃筌徐熙,宋代院體畫,元代趙孟頫文人畫,明末清初青藤白陽,清代八大、揚州八怪;到了近代,1844年海派領袖吳昌碩出生,1840年任伯年、1864年齊白石、1865年黃賓虹,以及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徐悲鴻、沙孟海……“中華曆史文明燦若星河,高峰林立,現在文明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裡,不努力我們愧對後人了。”正是抱着這樣的使命感,何水法将自己的藝術紮根于傳統文化中,又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改造傳統繪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何水法說:“藝術要廣采博取,不能閉門造車,要廣收衆人之長,為我所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般都是臨摹能畫得像就好了。但是這個時代的要求不是這樣的,毛澤東主席講推陳出新,是指我們必須要有很深的傳統功夫,在古人傳統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有自己的定位和要求。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亡’,也是一樣的道理。”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何水法在自己的花卉中融入了梵高等印象派的色彩,賦予其新的時代特點和審美,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面貌,實作中國傳統繪畫在新時代的突破。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鳳尾湧動》

當代,何水法在傳統文脈的基礎上發展,也在發展的過程中傳承。他的藝術既是中國繪畫文脈之延伸,又是熔鑄中西,在新時代改造中國傳統水墨的成功創造。

何水法蹒跚獨行,探索了很久,才将他的老友“花”送到世界面前。在他眼中,文明沒有國界,藝術是共通的。他既抓住傳統,又走向現代。從藝60餘年,他對藝術的探索仍在繼續,仍以飽滿的激情繼續創作,為中國的傳統花鳥畫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開拓,為邁向新時代而不懈努力。

何水法個人簡介

他山之法|文明無界“藝”筆生花——專訪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紹興。

1980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研究所學生班。現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屆浙江省政協常委,第十二屆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顧問,第七、八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美術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理事,全國政協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專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所學生院教授(二級教授)、博導,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常務副理事長,浙江省知識分子聯合會副會長,浙江知美畫院院長,浙江工業大學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研究院院長,浙江海外聯誼會顧問,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理事,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院士,烏克蘭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榮譽博士,意大利昂布羅修研究院院士,福建省畫院,福州畫院名譽院長,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洛陽畫院名譽院長,洛陽師範學院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撰稿|徐 晶

校對|張曉霞

編輯|孫紫晴

稽核|郭城、沈清清

圖源|何水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