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金嶽霖《說禮》

1911年,16歲的金嶽霖考入清華學堂。3年後,金嶽霖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然後前往美國留學。在畢業之際,這屆學生曾以“清華學校高等科四年級”的名義,于1914年6月30日編印出版了一本名為《贈言》的冊子,并注明為“非賣品”。該冊子中收錄了金嶽霖《說禮》一文。筆者認真核對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嶽霖全集》,以及近年新發現的27篇金嶽霖佚文,均未見《說禮》這篇文章。

關注|金嶽霖《說禮》

金嶽霖

《贈言》實為“紀念錄之刊”,既勉勵同學“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以為母校紀念”,更呼籲“天下興亡,匹夫雖賤,興有責焉”。在臨别贈言中,充滿着對同學、母校和國家的拳拳之情,讓人為之動容。《贈言》内容豐富,分為“文篇”“學術”“詩苑”“稗乘”“紀載”和“叢談”等欄目,“悉依體制,不分譯著”。金嶽霖《說禮》一文列于“文篇”這一欄目。書名“贈言”二字由時任内閣教育總長兼學術委員長的湯化龍親筆題簽,不僅如此,學生還邀請時任清華學校副校長趙國材和教師馬貞榆、高祖同分别作序,并收錄了本級同學合影一張和同學錄一份。根據同學錄記載,金嶽霖當時的通信位址是這樣寫的:湖南省城湖南銀行周仲韶轉。

作為大陸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和傑出的教育家,金嶽霖不僅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建立者,更是現代中國“重分析、重邏輯”哲學傳統的創始者。2018年,清華大學設立“金嶽霖邏輯學講席教授”席位,足見學術界對傳承與發揚金嶽霖傳統的重視。事實上,近年來,為了給讀者呈現一個真實、全面的金嶽霖,不管是整理、出版金嶽霖已知的所有中英文論著,還是不斷深入、拓展金嶽霖思想的研究,學術界一直在努力。《說禮》一文雖短,卻對我們了解金嶽霖赴美留學前的思想有着非常特殊的意義,值得學界關注。

目前,關于金嶽霖赴美留學前的思想,我們知道的并不太多,主要是一些回憶和故事。據金嶽霖晚年寫的回憶錄,有兩個方面讓人印象比較深刻,一是他對“英日瓜分”的恐懼,二是他對美國進入中國學校教育這個“勢力範圍”的觀察。1913年,金嶽霖六哥的去世對他打擊很大。“事實上,在這一年我已經是獨立于封建家庭的人了。”金嶽霖侄子金鼎漢則講了幾個在學術界一直流傳至今的關于金嶽霖早年的故事,包括金嶽霖小時候做夢背誦四書五經、辛亥革命後剪辮子還寫打油詩慶祝,以及赴美留學前征求哥哥專業選擇的意見,等等。不過,這些金嶽霖早年的生動故事都是金鼎漢的父親告訴他的。另外,清華大學校史專家黃延複在一篇清華校友志傳中,介紹了金嶽霖在清華學習和課外活動的情況,金嶽霖不僅辛勤讀書,成績優秀,還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曾擔任最高年級學生會主席、高等科英文班學委會委員、《清華年報》創刊号編委兼經理員等職務,并和同學以國學研究會俱樂部的名義出演《沒字碑》《古華鏡》等話劇。

關注|金嶽霖《說禮》

金嶽霖重要著作

但是,有些遺憾的是,上述不管是關于金嶽霖早年的回憶和故事,還是在清華求學時的表現,更多是增加我們對他赴美留學前的經曆的了解。對于他的思想,我們知之甚少,而且當時也沒有留下直接的著述依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禮》一文部分彌補了這一遺憾。

《說禮》一開始就直接表明了金嶽霖對于“禮”在“儒教”及中國曆史上的地位與意義的觀點:“儒教之陶冶我中國者,數千年矣。其能緻人心于不敝,弭惡行于無形者,非神道也,禮而已矣。”金嶽霖指出,當時“流惑于西說”的“蚩蚩者”,“動以不知禮之故,而遂謂禮為無用,無以應世,無以設教”。在金嶽霖看來,“(禮)于儒也,由神之于耶佛回也”。可是,如果國人“不知禮”且“不加可否于其心,反借材異地,舍其田而芸人之田”,那“禮必滅矣”。而且,讓金嶽霖更加擔憂的是,“歐風東漸,厭舊喜新,夷狄諸夏,此其時矣!”面對如此境地,金嶽霖認為,要“救末世而挽頹風”,唯“端在君子悅禮樂而敦詩書者”。不過,當時的“君子”是否“有意于斯”,金嶽霖對此是懷疑的。

當然,一篇《說禮》并不能代表金嶽霖赴美留學前的所有思想,隻是因為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研究現狀,以及《說禮》一文主題之重要,使其在金嶽霖思想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筆者要着力向學術界介紹金嶽霖《說禮》一文的初衷。

其實,除了筆者上面介紹的内容,金嶽霖在《說禮》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具體觀點,值得我們從禮學史和金嶽霖赴美留學前的思想等方面進一步探讨。為此,筆者按現代漢語标點符号,并結合文義,嘗試對《說禮》一文進行妥善分段和标點。原文為豎排、繁體字,一律改為橫排、簡體字。原文有明顯“脫”字的,直接在正文中補缺,加“()”,其他皆不作改動,希望可以為學界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相對完整和友善的版本。因筆者學識有限,整理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說禮》全文如下。

昔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後世因之,牢不可破,以為舍神道,若無以設教也者。不知後世人群進化,學術昌明,固無須乎此也。儒教之陶冶我中國者,數千年矣。其能緻人心于不敝,弭惡行于無形者,非神道也,禮而已矣。

夫人生不能無欲,欲則求,求則争,争則亂,聖人知其然也。因人之情,緣義之理,以為之節圖,自别于禽獸,禮以生焉!其後,世代相承,聖賢修之,使民由之,禮以興焉!

有周中葉,幽厲相繼而禮衰。爰及暴秦,而禮廢矣。漢興,叔孫通定朝儀,不尚有舊,而新是謀,尊君抑臣,禮失其用。千載精華,失之一旦,不亦悲乎!而周餘黎民,抱殘守缺者,不乏其人。故二戴馬鄭之徒,先後繼起,得從事于斯,以傳之世,而禮遂為儒教之大經。

夫禮之為物,小而身心,大而國家,廣而人群,無可或越其範圍者也。商書曰:以義治事,以禮治心,夫心最難治者也。莊子曰: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蓋言乎,心以神用,而非以形用也。以形用者,治以法;以神用者,治以禮。以禮治其心,善念存乎身;以法治其形,惡行因以戒。非然者,惡念不除而崩乎内,惡行必形諸外,而奸盜邪淫生矣。雖善執法者,亦莫如之何也。是故治人以法,戒之已然之後,不若治人以禮,禁之未然之前。

夫禁之未然之前者,教之體也,禮之所為用也。苟得禮矣,非特心可治,即視聽言動處已接物,莫不有節,而鹹得其宜。昔孔子謂伯魚曰:不學禮,無以立。謂顔回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由此觀之,立身之道,當以禮為先矣。非特此也,八德以禮為要,四維以禮為首,其關系人群國家也,無以異于身心也。蚩蚩者流惑于西說,動以不知禮之故,而遂謂禮為無用,無以應世,無以設教。

夫所貴乎教者雖多,而其要則:修道也;樹德也;成仁也;行義也;風民也;正俗也。夫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禮也者,體也。體不備,其他美德無由而生。其于儒也,由神之于耶佛回也。而孰謂禮為無用哉!而謂教之必須神也哉!

夫不知禮而求是以知之,禮必興,國人之幸也。不知禮而視若弁髦,不加可否于其心,反借材異地,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禮必滅矣。誰之咎欤?嗚呼!歐風東漸,厭舊喜新,夷狄諸夏,此其時矣!救末世而挽頹風,端在君子悅禮樂而敦詩書者,其有意于斯乎?

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