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婚姻中,越是低下越是卑微,越是唾手可得,越是不被珍惜。是以婚姻關系的結合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理所當然,更不能被冠以“深愛”的旗号,在研究與歸納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後,我發現:男人不能慣,越慣越“渾蛋”。
對于男人來說,一味地放縱和一味的滿足,首先會疊加他的安全感,進而影響到他對婚姻的态度。
“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這個最早是由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指的是外界的事由對身體和心理所可能造成的風險或危險,以及個人在應對事由時的有力感和無力感,主要表現為情感上的“确定性”和“可控性”。

一段婚姻裡,當女人過度給男人疊加“安全感”,而男人在感情中得到非常滿足的安全感,并且沒有對感情的危機意識、分離焦慮和信号焦慮,就會産生對感情放縱的情緒,進而可能會造成“婚姻不忠”等後果。
當男人被女人“伺候”得太好,“保護”得太好的時候,就會産生安逸的情緒,進而降低對妻子情緒的敏感度,缺少危機意識,對夫妻關系的影響非常之大。
因為家庭是兩個人的結合,隻有兩個人共同付出才能得以幸福安定的家庭,清晰的界限劃分有時會讓彼此産生犧牲的錯覺,因為在感情中女人相對會更加無私一些,也更加心軟,甚至甘願為了自己的另一半放棄一些很寶貴的東西,甚至自己的一生。
當家務全部疊加在女人身上的時候,就會被丈夫冠以“保姆”的錯覺,甚至堂而皇之,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女人應該做的事情。
因為“家庭”不是一味地忍讓,“感情”是需要共同承擔的。
我們作為感情動物,當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渴望愛和歸屬感,想要得到足夠的關心和照顧。
尤其是對于男性來說,更是“多巴胺”的表現,當個人需求被極大滿足之後,就會産生厭倦的心理,并且試圖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多巴胺”需求。
而在婚姻之中,絕大多數男性沒有家庭意識,婚姻觀念差,除了本身的本性之外,大多數都是由女性天生的“母性”所慣出來的。
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種效應可以解釋——皮格馬效應(Pigma effect)。簡單地說就是:“你所愛的人的行為,思想,言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你所雕刻出來的。”是以除了個人的本性之外,兩個人的相處方式也是極大影響婚姻觀念的一種條件。
這種表現在女人身上表現得尤為透徹,因為女性天生的情感妥協,會過分的在感情中付出,甚至以犧牲自己來展現自己足夠深刻的愛意。
但是“物極必反”的理論也是可以應用在感情中的,任何人都需要用感情的平衡來保持兩個人之間的勢均力敵,愛意和互相陪伴當然是感情的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着過分犧牲和無盡的妥協,把“男人”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認為“男人至死是少年”這通通都是僞命題,是犧牲女人自己最大的武器。
對于大多數男性來說,他們本身就是“危險”動物,也更加喜歡探索“危險”的事物,這種本質就意味着他們在感情中會更加渴望激情和突破圍城,是以感情必然是寶貴的,但過分“寵溺”的感情,會失去兩人婚姻的本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在婚姻中也同樣适用,當男人有足夠的金錢之後就會想要追尋刺激,當男性在感情中得到過分的安全感之後,也會變得放肆。
是以良性的婚姻關系應該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的,女人要時刻提醒自己:“愛是寶貴的,但不可過量。”永遠不要愛得太滿,留一些空間給予自己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婚姻穩定的保護。
“慣”其實就是“遷就”,當男人産生一種無論我做什麼你都不會離開我的感覺的時候,就會放松度婚姻的警惕性,就類似于每一個人都不太會珍惜已經會得到的東西,這在感情中同樣适用。
這既是人性的特點,當男人被“慣”到一種非常舒适的境地的時候,是不願意回到最初的狀态的,并且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這一切都變得如此順其自然之後,其實受傷害的隻有女性而已,也是很多悲慘婚姻背後的真正原因。
放下對“男性”的母性關懷,收起自己在感情中的無盡“遷就”,以更加平常冷靜的心态對待婚姻,并保持适當的危機感。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