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做了三年的全職媽媽,如今寶寶入學了,重新回到了職場,在育兒、幼稚園、家庭、婚姻、情感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依然是那個喜歡分享的媽媽,希望能夠分享更多能夠碰撞出火花的話題和帶娃幹貨……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先有生存,才能選擇方式。

孩子當然是跟着媽媽最好,但是前提是媽媽有這個時間來帶孩子。現在很多城市的小家庭,要養育孩子、要還房貸,甚至要還車貸,夫妻兩個一起上班,才能夠支撐起一個家庭。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讓媽媽成為全職媽媽來照顧孩子,媽媽成為全職媽媽。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複旦大學教授,千萬不要讓老人帶孩子

複旦大學沈奕斐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育兒專家,但是我兒子到了9歲還在被我媽喂飯。”

沈教授在個人的職業上很有成就,是國内頂尖大學的教授,有一套完善的育兒理論,備受肯定。

可是媽媽帶孩子以後,老人對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喂飯也成了常态。

給孩子喂飯是媽媽的習慣,她的這套習慣也徹底改變了孩子的個人習慣。

因為孩子的現狀,沈教授才會得出一個結論,孩子一定要自己帶,不能讓老人帶。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誰帶孩子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家長

一棒子“打死”本身就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當一個人因為個人的經曆否定老人帶孩子的時候,有的孩子卻在老人的照顧下成長,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誰帶孩子不是根本,有條件的人可以硬氣地說:堅決不能讓老人帶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帶。

沒有條件的人,要如何應對呢?

在文章中提到過一個蘇州的外婆,老人在鏡頭前說了的一段自己的觀點,獲贊無數:“白天我來照顧孩子,但是我不負責教育孩子,教育孩子還是他爸爸媽媽自己來。”

沈教授因為工作忙,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前期忽視了媽媽帶娃的細節,是以媽媽的觀點和習慣才對孩子産生了全部的影響。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老人帶娃,隻是照顧孩子,教育孩子的事情還是要年輕人自己來,畢竟孩子是我們自己的,老人隻是幫忙照看而已。

年輕人對父母,隻能是感恩,因為父母完全可以輕松地過自己的晚年生活,沒有必要整天圍着孩子轉悠,還可以順帶着操持家務。

感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自己的職責,該如何帶,如何教育,我們應該和老人做好溝通,齊心協力教育好寶寶。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先有生存,才能有選擇

如果爸爸的年收入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媽媽當然可以一口否定老人帶娃,辭掉工作做全職媽媽,培養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如果爸爸的年收入幾萬,不到十萬呢?這個家庭要如何支撐下去?

當然,妻子做了全職太太,家庭收入不到10萬,在沒有房貸和車貸的前提下,家庭生活同樣可以繼續,無非就是各處節省一點,少在孩子身上花錢,不去培養孩子,孩子照樣可以養活了。

可是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都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孩子的前程和父母的實力是有關系的。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一群資質相當的孩子,那個有着強大父母的孩子,人生的路會截然不同,他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孩子輕而易舉就成脫穎而出。

“不攀比”是我們保持心态平和的一種自我調整的方法,可是父母還是要暗暗使勁,争取能夠讓孩子活得更容易一些。

在這種背景下,老人帶孩子是最好的選擇。

老人解放了一個“家庭生産力”,家庭經濟收入就多了一份保障,父母就可以給孩子提供稍微好一點的資源,能夠讓孩子站在較高的起點上,這對孩子一定是有正向的影響意義的。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老人帶娃,也能教育出優秀的寶寶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老人帶孩子弊端多,擔心老人不懂得科學育兒,隻要兒女有一些耐心用到老人身上,老人的思想和觀念也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個優秀的家長。

讓老人帶孩子,不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移交到了老人身上,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實在是沒有時間,那就把育兒理念傳遞給老人,跟老人好好溝通,讓老人按照我們的理念來。

比方說吃飯這個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獨立吃飯,禁止喂飯。

再比方說,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的問題,也要跟老人溝通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幫着孩子做,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成長空間,這樣他們才能得到磨練,才能逐漸獨立起來。

“千萬别讓老人帶娃?”别再挑事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全職媽媽

關于飲食方面的忌諱,兒女也要多給老人做工作,争取雙方達成一緻,養出一個獨立的有責任感的孩子。

面對子女跟父母之間的代溝和觀念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不是拒絕讓老人帶孩子,而是解決好雙方的關系和溝通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不要把育兒這件事看得那麼緊張,隻要家長行得正,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給予孩子正确的引導,願意耐心跟孩子溝通,能夠做到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是會朝着越來越好的方向成長的。

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那些細節,其實正是對孩子産生惡劣影響的地方,包容、溝通、了解,才應該是一個健康的家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