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悠揚笛音入我心

世人常歎笛音美,知音更贊意境佳。縱觀古今,要說能稱得上雅俗共賞的樂器,笛子當屬其中。笛子聲音悠揚婉轉,時而輕快時而柔美,無論是宮廷音樂還是民間音樂,都有其身影。就連文人的詩詞裡,也不乏笛音蹤迹。

我們雖無法親耳欣賞那曼妙樂章,但也不妨礙大家借助文字去感受個中真意。讀着詩詞,我仿佛能聽到笛聲穿梭時空緩緩傳來,吹入耳中,走進我心,帶領我跟随着主人公,體會他們藏在詩詞裡的情感密碼。

淡淡閑情

在我印象中,笛聲有着撫慰人心、令人平靜的魔力,這或許與笛子的音色有關。是以,曆代文人在表現高雅情懷、閑情逸緻之時,時不時就要讓笛子出場刷一波存在感,極力營造悠閑甯靜的氛圍。

《念奴嬌·斷虹霁雨》

斷虹霁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

萬裡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

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遊,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

共倒金荷,家萬裡,難得尊前相屬。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

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一輪明月亮照大地,此番美景應與友人共賞。黃庭堅與一群年輕人一起月下遊園、共飲美酒,其中有個朋友擅長吹笛,于是吹笛助興,衆人好不快樂。盡管當時黃庭堅被貶谪,但處在人生逆境中的他,依舊能潇灑自如地說出“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一腔豪情,竟有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是啊,苦着臉過日子,還不如笑對風雲。榮辱不驚,便也減少煩惱,樂得清閑。

《納涼》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古時候天氣熱,沒有風扇沒有空調怎麼辦?别急,可以學一學秦觀,找個涼爽又清靜的地方避避暑,絕對比我們現代人整天呆在空調房裡好。秦觀躺在胡床上,聆聽漁家兒女吹奏的笛聲,此起彼伏,萦繞耳邊。池中盛開的蓮花,陣陣香氣随着晚風慢慢飄來,幽香四溢沁人心脾。在這樣一個宛若世外桃源的勝地裡,秦觀神思自在,心情甯靜,哪還有燥熱之感!

濃濃童趣

“牧童”在田園詩裡可謂是出鏡率極高的角色之一,廣受文人歡迎,因其無憂無慮、活潑浪漫的特質,展現出安甯閑适的狀态,契合文人對隐逸脫俗的追求。文人以詩意的筆法,帶我們找回曾經的無邪歲月,童趣盎然。

《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青青草原無比遼闊,可愛牧童悠然放牧,無聊時就吹吹笛子嬉戲,斷斷續續的笛聲伴随晚風傳開去,動聽之餘還有些調皮。牧童吃完飯後,蓑衣也沒脫就随便找了塊草地,四仰八叉地躺下,或許是被天上皎潔的明月吸引住了吧。農家生活就是這麼恬靜安逸,牧童無拘無束、天真快樂的狀态也讓詩人呂岩好生羨慕。可能厭煩了争名逐利的日子了吧,倘若可以逃離喧嚣來到鄉村也未嘗不可,也許能在這片淨土找回内心久違的平靜。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在南宋詩人雷震筆下,這個牧童頑皮得很,騎牛沒有好好坐,吹笛子也是一通胡亂操作,跑調啊不成章法啊,但絲毫不影響小孩的可愛程度,反倒更顯得有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一種簡單舒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讓不少終日忙忙碌碌、渴望遠離世俗煩惱的人心生向往。在寂靜鄉野裡,我們可以返璞歸真,重拾童真之心,更好地去領悟生活的真谛。

聲聲斷腸

演奏者的心理狀态,能影響到樂器聲音所傳達出來的情緒。如果吹奏之人心情低落,陷于傷感的漩渦,那麼笛聲便會呈現出哀傷凄絕的美感,讓聽者也為之動容,不禁勾起愁緒。

《吹笛》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

古笛曲中有不少思鄉之作,廣為流傳,往往令無數在外漂泊的遊子聽後潸然淚下。杜甫聽到笛聲,感慨萬千,愁思翻湧,心情久難平靜。何時能與家中親友團聚,是困擾着杜甫的大難題。他借着笛聲書寫自己的鄉思,把思念的煎熬、個人的遲暮、安史之亂後的國憂結合在一起,扣住“愁”字表情達意。笛音聲聲斷腸,詩詞句句凄遠。

《淮上與友人别》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揚子江頭,楊柳青蔥,随風搖曳,那漫天紛飛的楊花,卻平添幾分離愁别緒。鄭谷與友人互相道别,各奔前程,依依不舍卻又無可奈何。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又迎來一次又一次的相聚。隻不過南北異途的兩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見,怕是再聚茫茫,未來難料。一曲象征着别離的《折楊柳》,此時更覺凄清,這笛聲,飽含了太多感情,既有離别的悲傷孤寂,又有友情的深厚,對朋友的祝福。曲終人散,卻留下難以消解的餘韻。

笛聲悠揚美妙,輕盈柔和,牽動文人的心,也讓讀詩詞之人念念不忘。聽笛人眼前浮現種種人生場景,我們也借着文字領略歲月的畫卷,詩意綿綿,盡數延展。

-作者-

小柴,喜音樂美食,愛電影品茗,隻想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想唯唯諾諾度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