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引發的“慘案”
唐朝有一個小詩人,不是說他名氣小,是說他去世時年紀很小,不到三十歲。
他怎麼死的呢,據說啊,這小夥子寫了一首詩《代悲白頭翁》,興匆匆地拿給他舅舅——大詩人宋之問,請求點評,結果宋之問這老家夥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聯,當時就想占為己有。想了一條毒計,用土袋子把他外甥小劉同學給活活壓死了。

這當然隻是一個傳說啊,不可盡信,但宋之問這家夥人品确實不行,一輩子就挖空心思想上武則天的龍床,卻因口臭屢屢被拒,就這人品,不被人編排才奇怪了。
這個故事呢,也從側面展現了劉希夷這首詩的好,咱們看看全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顔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顔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将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詩很長對不對,别怕,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分成兩段來讀:
第一段是從開頭“洛陽城東桃李花”到第12句“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段是寫落花,他看到洛陽城裡的落花,就想起了人生,說這個雖然花謝花落啊,但終歸明年還會開花,而人也會衰老,卻再無少年時。
由落花想到了人生,第二段就要大發感慨了,以落花為比,興起白頭翁之悲,是以詩題叫《代悲白頭翁》嘛。
他說“寄言全盛紅顔子”,你們這些青少年啊,聽我一句勸,“應憐半死白頭翁”,尊重老人是傳統美德,不要去嘲笑他們又老又醜,想當年,誰還不是又勾勾又丢丢一朵嬌花呢,“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
眼前這個白頭老翁你看見沒,年輕的時候,那也曾和王孫公子一起輕歌曼舞,“公子王孫芳樹下,輕歌曼舞落花前”;
和大将軍一起飲酒作樂,過着神仙一樣的快活日子,“光祿池台開錦繡,将軍樓閣畫神仙”;
隻不過後來老了病了,浪不動了,“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再說酒局上那些婀娜曼妙的小姐姐吧,都曾是唱跳俱佳的大美妞,現在不一樣也是滿頭白發了?“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沒有人能逃得過容顔老去的悲哀,你看這亭台、這樓閣、這一片貴族園林,當年都是他們開party的地方,如今一片廢墟而已,有幾隻鳥雀每天黃昏時,就在這廢墟上啼叫,好像是在吟唱一曲悲歌。
你看是不是很簡單,以落花起興,引起白頭之悲,順便上了一堂尊老愛幼的道德課,要不說劉希夷這小夥子,20來歲的年紀,這人品、這覺悟、這境界,比他那口臭好色的舅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隻可惜劉希夷英年早逝,他終究隻能以少年人的角度,去寫白頭翁的悲哀,如果他能再多活兩個20多歲,興許就能明白,老太太上炕——也能給爺整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