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這句話是越劇一代宗師、人民藝術家袁雪芬的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留給越劇後輩寶貴的精神财富之一。

2011年2月19日,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辭世,享年89歲。今天,2022年3月26日,是她的百年誕辰。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縣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祖上世代種田,至袁雪芬父親袁茂松一代,做起了人民教師。

11歲那年,袁雪芬進入了四季春科班,開始了學習的生涯。八年的科班生活,她一邊學戲,一邊在杭州、紹興等地演出。1938年來到上海,與“閃電小生”馬樟花合演《梁祝哀史》,被譽為越劇“新後”。然而馬樟花于1942年不幸去世,袁雪芬痛失搭檔,一度回鄉。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袁雪芬和馬樟花

當年的上海,台上演的是胡編亂造的幕表戲,台下與背景一片烏煙瘴氣,捧角風盛行,堂會宴請是班主的生财之道。袁雪芬為了保持應有的身心清淨,謝絕應酬,開始長年吃素,并從此變成緘默不言、獨善其身的人。

促使她萌發改革之心的,是當時看了話劇《文天祥》,劇中文天祥就義時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時候,台下一片掌聲。台上與台下如此的共鳴令袁雪芬無比震動,她暗下決心:要唱《文天祥》那樣的正氣歌,做人要做像文天祥那樣有氣節的人。

袁雪芬想用話劇編、導、美、演一整套來改造越劇。她憑借自己的努力,摒除一切阻礙,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來劇場重新登台,演出《古廟冤魂》,開始了對越劇的改革。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袁雪芬的改革之路,不止于此。

越劇擅長古代題材、愛情題材,尤其是才子佳人的戲最拿手,觀衆也喜歡。袁雪芬認為這是越劇的優勢,同時也是越劇的劣勢,它局限了創作題材和演員的表演空間,不利于劇種長遠的發展。

1946年3月,袁雪芬讀了魯迅小說《祝福》,出于對祥林嫂的極大同情心,出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出于突破越劇題材的渴望,她下決心将小說《祝福》改編為越劇《祥林嫂》。袁雪芬認為,越劇的傳統劇目中也有不少表現女子受苦的戲,相信觀衆對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一定會予以同情。更重要的是,反映現實生活同樣是越劇的責任,“演祥林嫂,是為了讓現實生活中的婦女不再重演祥林嫂的命運。”

在收獲了觀衆的掌聲與諸多好評之後,袁雪芬并不滿足,她認為祥林嫂這個角色,值得自己“花畢生精力去塑造”。果然,在此後的四十年裡,她對《祥林嫂》做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加工,使其既成為越劇改革的裡程碑式劇目,又成為了越劇的經典保留劇目。

1950年4月12日,新中國第一個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成立。袁雪芬和黃沙被任命為團的正副團長。次年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後,她擔任副院長。期間,她和範瑞娟一同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同期,袁雪芬又把越劇經典《西廂記》搬上了舞台。

拿到《西廂記》劇本時,袁雪芬覺得崔莺莺這個人物表裡不一,十分抗拒。後來,伊兵對她說:“莺莺演好了,是為國家作了很大的貢獻。”經過伊兵的啟發,袁雪芬又精讀了原著,冷靜地分析了崔莺莺所處的時代背景,體會到她處理問題時的表裡不一、口是心非是因為特定環境造成的,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兩面派,才從心理上接受了這個“崔莺莺”,《西廂記》也就此成為越劇四大經典之一。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袁雪芬飾演崔莺莺

為了創造出一種高品位的現代藝術,袁雪芬決定建立正規的演出制度。她學習話劇,成立了劇務部,由編劇和導演引領藝術創作全過程。把話劇、電影的現實主義表演和民族戲曲的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以編導為中心,表演、音樂和舞美融為一體的創作集體,使越劇向着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戲曲的編導專職制度也由此開始。這不僅奠定了現代越劇的基本面貌,更為中國戲曲現代化尤其是地方劇種的現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推動了中國戲曲現代化的程序。

袁雪芬的一生,真正地源于人民,從不脫離觀衆,緻力于把最好的藝術和最真摯的情懷奉獻給人民,無愧于人民藝術家的稱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