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2022年3月21日,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美術縱橫》執行主編、《收藏周刊》名譽主編彭文斌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吳慧平老師進行了一場深度藝術對話,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兩人圍繞書法創作、藝術本質等話題進行了多元度的探讨。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本文首發于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文字 | 《藝·鑒》雜志記者溫碧會

現場攝影 | 唐彩華

編輯排版 | 獨伊

以下為對話内容(全文共1946字,約需閱讀5min)

(彭文斌 = 彭)

(吳慧平 = 吳)

疫情也是一種機會

彭:疫情當下,看似充滿危機,實則也是一種機會。其一,疫情會淘汰掉藝術修養本就不夠的藝術家,疫情便如同漏鬥一般,過濾掉一大批藝術家。其二,受疫情影響,許多線下活動開展受限,于是很多藝術家将陣地轉為線上,通過直播等方式以白菜價出售自己的藝術作品,看似是割了大衆的韭菜,擷取了短暫的經濟收益,實則是扼殺了自己的藝術生命,破壞了自己的價格體系。其三,在疫情期間潛心修煉的藝術家,其藝術修養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疫情過後,于有實力的藝術家而言是個機會。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吳:對的,疫情後對于有實力的藝術家來說是個機會。就以書法創作為例,社會地位再高也是無用,能支撐自己走下去,最本質的是自身的書法修養。

高深理論的可讀性

彭:吳老師,您的《筆象·筆意·筆境——書法鑒賞的藝術》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适合非專業人士和專業人士閱讀。沒有通篇的生硬理論,普通讀者可在此習得書法文化地理學、書法心理學、書法風格學、書法美學、書法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同時也适合專業人士閱讀,新穎的切入角度或許能給專業人士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吳:感謝您的褒獎。2019年完成了第一版,數千冊書籍已售空;到2021年便重新思考,調整、補充、完善了第二版。我撰寫此書的原因有三:其一,在此前我一直緻力于書法文化地理研究,從2014年開始,我便思索如何轉到書法本體上來,這算是我學術研究的第二個轉移點,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逐漸意識到如何鑒賞書法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其二,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品鑒中國書法受西方藝術美學的影響較大,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提倡文化自信,我想應當建立起本土的書法審美體系,我将古代文化藝術中常提及的“象、意、境”提煉出來,并加以重新組合,分别從實體、心理和境界三方面入手,希望以此建構我們自己的書法審美體系。

其三,其實理論并不高深,理論始終要落到實處去指導實踐。希望能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将書法審美知識及文化背景分享給普羅大衆,書法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應當讓大家讀懂書法,也了解書法的曆史。

親臨才有話語權

彭:“象、意、境”是非常抽象的三個字,您從抽象轉換到實戰性極強的書法鑒賞概念,可見您在背後付出了許多努力。畢加索先生曾高度評價中國書法,中國書法藝術的抽象之美令其驚歎不已,筆畫之肥瘦、走向之曲直、行進之疾緩、轉折之方圓、墨法之枯潤等,都是極具東方韻味的抽象之美。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我個人主張(藝術)評論家必須是藝術家,唯有自己親臨藝術創作之實境,方能寫出生動且深刻的評論好文。如若直接套用或引用前人之語,抑或套用哲學概念,寫出來的評論文字則是毫無說服力的。

這便如同旅行者一樣,唯有将三山五嶽都走遍,方能知曉高峰、大海、深淵在何處。如若不食辣椒,便言辣椒之辣;未生孩子,便語分娩之痛一樣,其言語無法令人信服。

文人氣是文學修養的自然流露

彭:吳老師,您在書法創作與學術理論方面都有所造詣,您是如何平衡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這兩件事的呢?

吳:比較理想的狀态是理論與實踐相平衡,如此才能言之有理。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我們應當是專業的,當理論達到碩士、博士層面時,我們希望自己的實踐水準也是不斷往上提升的。正如大衆對博士的期望一樣,博士的書法水準應當是處于高位的。這是大衆對我們的期望,同時也應當是我們的自我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兩條腿走路。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彭:吳老師您是學者型藝術家,非常開心您成為廣州藝博會的學術顧問,這将有助于大家更系統地了解、鑒賞書法。有關書法文人氣,我想與吳老師一同探讨交流,我認為當技法水準和文學修養達到一定高度時,執筆者的文學修養在書法線條間的自然流露,便是書法文人氣。

宋代文化璀璨奪目,而宋代文人畫是其中最為精彩的内容之一。我們所熟知的蘇轼先生等文學巨匠,他們的文學修養極好。詩詞是他們抒發情感的媒介,而書寫是他們創作文學的過程,是以不管是書法還是文學,他們均已達到了一定高度。而如今随意創作出一幅畫,便冠之以“文人畫”之名,這是不可取的,文人畫應當是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的綜合表現,單有藝術技法是不足以稱之為文人畫的。

吳:對的,正所謂“書如其人”。這也是我常與學生提及的問題,即書法能解決什麼問題?我認為書法是一種修行,它既能彌補人的不足,也能修煉人的性情等。書法不能寫死,應是自我心境與狀态的書寫。學習書法不單隻學老師的技法,更為重要的是學習老師的狀态、修養及文化視野等。

對話人物介紹

吳慧平

吳慧平,男,湖南常德人。博士後、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現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院長,美育與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廣東高校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廣東高校美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廣東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獲得第三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理論二等獎,第九屆書學研讨會二等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第九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21年廣東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類)特等獎等獎項。

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第八批培養對象。代表作有《略論地理環境與中國書法》(1996)、《書法文化地理研究》(2009)、《從書與畫的并置看書法與繪畫的關系》(2012)、《書法欣賞新論》(2014)、教育部審定中國小課程教材《書法練習指導》(2014)、廣東省中國小地方課程教材《走進嶺南書法》(2014)、《從論く蘭亭序〉的真僞到唐太宗的“造星運動”》(2015)、《筆象·筆意·筆境一一書法鑒賞的藝術》(2019)等。

吳慧平作品欣賞

Appreciation of works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吳慧平書法作品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為善讀書得安樂法,澆花種草生歡喜心》

97.5x21.5cmx2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寵辱不驚》58x28cm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動不失宜,言必中理》58x28cm

老蓬藝術對話|書法學者吳慧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58x28cm

彭文斌

知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北京大學通路學者(美術學),《收藏周刊》名譽主編,《美術縱橫》執行主編,《藝術家》執行主編,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

20年,連續策展了19屆大型國際藝術博覽會。

20年,策展了500多場國内外藝術家個展。

20年,走訪了全球20多個國家的2000多位藝術家工作室,為全球5000多位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學術創作和藝術市場的解決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