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心理學上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可以通過适當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社交關系裡,如果對方不抗拒你的肢體行為,說明對方的潛意識裡已經對你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度。

而在兩性交往過程中,對方并不抗拒肢體行為,而是也給你一些互動,那就說明對方心中預設了這種行為,并且對你産生了一定的好感。

從肢體行為,肢體接觸的程度,以及兩個人的話題讨論深度,就能判斷出兩個人的感情如何。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01

為什麼說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第一:縮短“自我安全距離”

當我們跟陌生人接觸時,往往會跟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

比如:你在等車的時候,會跟旁邊的人保持一些距離;在出去逛街,自己走在路上,如果旁邊有人,你也會刻意地跟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如果你們倆的關系足夠熟悉,那麼就會不自覺地縮短你們倆的距離。

安全距離往往在1米左右,而彼此熟悉的狀态下,則會縮短到20公分以内。

關系越是親密的人,就越是對彼此“不設限”,毫無防備。

無論是心理上的距離還是實體上的距離,都是如此。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第二:适時的肢體安慰,遠比口頭上的安慰有效

在社交中或者是當我們跟異性相處時,如果對方出現了情緒上的波動,生活走到了低谷,這個時候他心中是脆弱且需要安慰的。

在這個内心脆弱的階段,他十分渴望有一個人能夠陪伴他,幫助他,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一個人情緒瀕臨崩潰的時候,他不需要你說太多話,僅僅需要你給他一個有力的肩膀,有力的擁抱,就這麼簡單而已。

這讓我想到了異地戀情侶。

為什麼異地戀情侶,總是容易鬧沖突,每次打電話或開視訊的時候,都容易吵起來?

而每次見面後,所有的沖突又煙消雲散,似乎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

其實這種狀态,就是肢體上的安慰和接觸,一個擁抱,一個牽手,遠遠比你說100句好聽的話有用。

在一個人情緒最低谷,内心最失落,最渴望陪伴的時刻出現在他面前,那麼你就會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02

如何跟異性保持适當的“肢體接觸”?

第一:熟悉你們的“邊界感”

比方說:對方是一個特别敏感,缺乏安全感,十分抗拒跟外人有任何過密接觸的人,那麼你就該收斂自己的行為。

在對方面前,保持足夠的尊重,讓對方适應跟你聊天的過程。

在聊天過程中,讓你們倆的感情不斷升溫。

從并排走在路上中間隔着幾十厘米,再到肩膀與肩膀的觸碰,再到牽手。

男女之間産生感情,往往需要一個“契機”。

而對于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這個契機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最起碼要等到他心中信任你,依賴你的時候才可以。

邊界感弱的人,在社交中,戀愛中往往是不那麼讨喜的。

對方明明很抗拒被别人觸碰,你卻偏要跟他勾肩搭背,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尊重他。

那麼在接下來的相處中,他就會刻意跟你保持距離。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在《歡樂頌》裡面,安迪就是一個典型的“親密關系恐懼症”的人。

她從小缺乏安全感,導緻她對任何人都保持着“距離感”,刻意地跟周圍的人保持一定距離,留給自己安全的空間。

即便是好朋友,也經曆了很長時間才走進她的心裡面。

而當有異性想要跟她有過密的肢體接觸或者靠近她時,她會本能地選擇抗拒以及逃避。

在現實中,如果跟這樣的人接觸,首先你要做到足夠尊重,然後再投入耐心和精力才能打動她。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第二:簡單的觸碰與試探

在異性交往過程中有這麼一句話:表白并不是開始,而是宣布成功的那一刻。

也就是說,在跟對方表白之前,可以用肢體上的接觸來試探對方對你的感情。

比如:和異性出去逛街時,可以跟他有牽手的行為,試試看他的反應。

再比如:摸摸頭,肩膀與肩膀觸碰,幫對方擦一下身上的灰塵等。

如果對方并不抗拒,欣然接受,那就說明在對方心裡,已經足夠信任你。

心理學上認為,異性相處,當對方不抗拒跟你的肢體接觸,那就說明你可以适當地發起表白行為。

倘若對方跟你保持明确的距離和界限感,那就說明他心中對你還懷有“戒備之心”。

心理學:适當的“肢體接觸”,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

今日話題:

在什麼情況下,你不抗拒肢體接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