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
詩與樓相映成輝
詩因樓而傳
樓因詩而名
清
渭
樓
詩
詞
名樓

清渭樓曆史
清渭樓是鹹陽古城曆史上的重要景觀,它始建于秦代,名鹹陽東樓,漢唐時期更名為鹹陽樓。宋代以前,鹹陽樓年久失修。宋仁宗在位時(公元1034~1037年),北宋詩人黃孝先,任鹹陽知縣時重建,題名為:“清渭樓”。曆史上的清渭樓與黃鶴樓、鹳鵲樓、嶽陽樓齊名。
詩詞 賞析
《留題清渭樓》
【宋代】 黃孝先
黃翁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
為官落得官下隐,愛山不得山中遊。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雲悠悠寄懷抱。
北宋詩人黃孝先建成清渭樓後,登臨一覽,南眺終南翠嶂,北望畢原列冢,渭水流經腳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難平地寫下了為後人反複吟誦的名詩《留題清渭樓》。
詩人簡介
黃孝先
黃孝先,字子思,出身福建浦城縣的名門望族,北宋詩人。宋仁宗天聖二年進士。黃孝先為官一生,剛直不阿,愛民如子,衆口皆碑。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黃孝先一生刻苦勤奮,筆耕不辍,一邊作官從政,一邊寫詩習文;到了慶曆、皇年間(1041~1053),已是号稱能寫詩文的人。人們都知道閩人黃子思的詩名,背誦他的詩時,每當得到佳句妙語,總要反複體會多次,從中了解深刻的含義。故而蘇轼在評其詩時,才将他與韋應物、柳宗元相比,指出他的詩具有司空圖所說的“美在鹹、酸之外”的特色,正“可以一唱而三歎也”。
詩詞 鑒賞
這首黃孝先的登樓抒懷詩,充分表達出一個愛山的仁者曠達而無往不樂的人生态度。在寫法上,展現了宋詩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味不重肥膿而重隽永的特點,很有代表性。
北宋崇甯五年(1106),吳修任鹹陽縣主簿時,對此詩作了“格高趣深,飄若來從天外”的極高評價;他還請當時擅長行書的書法家束長孺大書入石。這就是《劉志》中有着準确記載的曆史上有名的“宋黃孝先詩碑”。黃公詩著名的程度,到了大凡知道清渭樓的人,便一般都能随口吟出此詩的前四句。
清渭樓美術博物館
編輯:孔小豔
稽核:楊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