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寶玉有一個“兼美”夢,希望寶钗的“鮮豔妩媚”之美和黛玉的“風流袅娜”之美在他眼前相映成趣。注意,是相映成越,而不是世俗眼裡的争奇鬥豔。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這一幕,曾經出現過。

第四十二回,詩社成員因為惜春接到畫大觀園的任務而聚集到一起,黛玉表現得相當活潑,各種插科打渾,動作幅度有點大,于是弄得“兩鬓略松了些”。寶玉對她使眼色,她會意之後,自己“對鏡抿了兩抿”。

嬉鬧并沒有停止,黛玉的“抿了兩抿”并沒有解決頭發松了的問題,是以很快又松了。寶钗提出“我替你把頭發攏一攏”,黛玉很聽話地“轉過身來”,于是寶玉看到了他最想看到的一幕:“寶钗用手替她(黛玉把頭發)攏上去”。

對于這一幕寶玉的感受,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寶玉在旁看着,隻覺更好看,不覺後悔,不該令她抿上鬓去,也該留着,此時叫他替她抿去。

“隻覺更好看”,不是寶钗和黛玉兩個人好看,而是寶钗和黛玉交相輝映的這一幕好看。他後悔剛才提醒黛玉,覺得應該留到現在,讓這一幕更久一點。

這就是寶玉的“兼美”夢,他想做的從來不是采花人,而是賞花人。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這一幕一直在他身邊。

很多人認為,這一幕不可能長期出現在寶玉的人生裡。因為,寶钗和黛玉都是要出嫁的,而她們的出身決定了,她們都隻能為妻不能做妾,是以寶玉最多隻能娶其中一個。

其實,寶玉的夢想完全可以實作,隻要黛玉沒有那麼早仙逝,寶玉的“兼美”夢就實作了。

對寶玉來說,娶到寶钗是意外驚喜,也是他不幸中的大幸。

讀紅樓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有發展觀。雖然在八十回文本中,寶玉等人的年齡被嚴重模糊化,好似有好幾年他們都沒有年齡的增長。但是,除了年齡之外,作者在八十回裡描述了太多的發展和變化。而很多發展和變化都是出乎意料的。

比如賈敏評價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可見她并不喜歡寶玉,而且希望黛玉盡量遠離寶玉,不要成為寶玉“厮混”的對象。但是,世事無常,賈敏撒手人寰,黛玉被父親林如海送到了寶玉身邊,一生都在和寶玉“厮混”。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沒錯,“無常”是作者極力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世事往往出人意料,并不會按照我們預想的發展。我們以為唾手可得的,終将離我們而去;而我們以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卻與我們的人生緊密相連。

同樣的出乎意料,還展現在寶玉身上。在他心裡,寶钗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像女神一樣高不可攀。結果,因為賈府出現了變故,他卻娶到了寶钗。對他來說,這可真是意外驚喜。是以,他用“美”來形容他和寶钗的婚姻。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當然,能娶到寶钗,不僅是件美好的事,而且,是寶玉不幸人生中的大幸:家道中落,他太需要寶钗這樣“愈冷愈蒼翠”的人在自己身邊了。寶钗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力量。她不會因生活困苦而抱怨,隻會不斷向周圍傳遞自己的力量,讓貧苦的生活充滿希望。

如果黛玉沒有仙逝,寶黛钗将和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雖然八十回後的文本我們看不到,但通過作者的“草蛇灰線”以及情節發展不難知道,“三春去後諸芳盡”,等到探春出嫁之後,賈府的女孩們一個都不剩了:迎春黛玉去世,惜春出家,湘雲、寶琴、岫煙等臨時寄居之人各自去了她們該去的地方。

探春出嫁的時候,賈府的衰敗已經完全呈現在明面上了。黛玉所預言的“必将後手不接”此時已經發生,娶寶钗進門也是希望寶钗能讓衰敗期的大家日子能過得好一點。

如果黛玉沒有仙逝,此時的她将何去何從呢?從情理上來說,黛玉早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應該比探春先出嫁才對。但是,因為黛玉的特殊情況,她嫁不出去。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這個嫁不出去,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她的病太嚴重了,沒有哪一個世家願意娶一個“風兒一吹就倒了”的媳婦;二是站在賈府的角度,他們也不願意把病恹恹的黛玉送出去受苦。

是以,把黛玉留在賈府,是對黛玉最好的安排,而照顧黛玉的最佳人選,非寶钗莫屬。

經曆了“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和“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之後,寶钗和黛玉的關系就像“孟光接了梁鴻案”,異常親密,親密到可以共喝一杯茶。黛玉更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寶玉身上移開,投向了寶姐姐。在寶钗這裡,黛玉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重新煥發了生機。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是以,寶玉想要看到的“兼美”相映成趣的畫面,将成為日常,而寶玉隻是這幅畫面的局外人,也是欣賞者。

他将欣賞到哪些畫面?有共喝一杯茶的畫面,有互相梳頭的畫面,也有吟詩作對的畫面,更有互相探讨管家學問的畫面。總之,無論是何種畫面,寶玉都很難融合進去。在他眼裡,寶钗和黛玉更像是一起過日子的夫妻,而他則是旁觀者與記錄者。

這也正是作者分别賦予寶钗和黛玉“蘅蕪君”和“潇湘妃子”的真正意義:這一君一妃,是世間最完美的結合,她們都是絕頂聰明之人,能互相碰撞出火花,也能彼此激發出能量。

作者這樣安排,還有一層深意:“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钗”,像寶钗黛玉這麼優秀的女孩,世上沒有男人能配得上,是以她們惺惺相惜,互為知己。可以說,如果黛玉最初遇見的不是寶玉,而是寶钗,她的命運将徹底改變。

寶玉的“兼美”夢本可實作,如果黛玉沒仙逝,他便能同時擁有钗黛

此時的寶玉,不會再感歎“美中不足”,也不會“意難平”了,夢想得以實作,他再無遺憾了。

當然,以上的這一切,都是假設出來的,而假設的前提是黛玉沒有那麼早仙逝。

是以,寶玉隻能“意難平”,正是他耗損了黛玉的精力,拖垮了黛玉的身體,讓黛玉為他淚盡而逝。是他親手摧毀了自己的夢想,又怎能不“意難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