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龍怡青未了)

《山水淘趣》

(龍怡青未了)

周政

不可能有比這更加令人心動的景象了。

我說,不可能有,不可能再有了。不可能再遇到如此廣闊、深遠、壯麗、溫馨的“木”的遠動。那淺淺的漣漪,圓潤的波紋,生活在富有色彩的樹木“年輪”中,與歲月交響!

不可能再體驗到如此令人屏住呼吸、驚異得似乎癡呆的心情,剖開的“木體”,顯示出一幅藝術大師難以完成的畫面,那些“木”的紋路,如此鮮明,如此完整地美化着木的美,宣洩着生命的崇高。

這是強勁的跳躍!這是偉大的飛騰!這是我在龍口龍怡木業讀到的生命之歌------龍怡青未了。這是永恒的律動!這是持久的雷鳴!這是我在龍怡木業感悟到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生命與自然的對話!

在龍怡,你可讀到人類的進化史;你可讀到生命嬗變的分化論;你可讀到智慧與文化結合的哲學史。使你的血液沸騰,使人的精神上升,進入排除物念的審美領域。這不是誇大之詞,這是真的,因為龍怡的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貼近生活。

在龍怡,你可感悟到人類拼搏自然的鏡頭,遠古的東夷人走出樹林營造家園。進而演奏了家的溫馨,人的思戀。這些都不是故事,不是詩,更不是神話傳說。因為龍怡是美的傑作,美的使者。

龍怡把美導向了曆史的尖端。

在龍怡,你可讀到人類曆史的告言,那就是人與木的關系,“生命共同體”的關系。

時光銀屏演播說,在很久以前,人類所生存的任何地方,尋找樹林曾經十分容易的,隻要邁開雙腿沿着一條小溪或一道山谷走去,便可尋找到樹林,然後在樹林邊同存共榮的歲月裡,每個生命個體應該是有福的。而太多生命個體的福才構成了整個人類的福。木和人就成了共生共亡的伴侶。

我們可以簡單地從漢語字庫中找到依據:幾百個漢字都用木來作偏旁。可見我們的祖先曾經十分鐘情于“木”,這是因為人類的祖先是從樹林走出來的,他們是把木作為自己的母體。

讀龍怡這篇佳作,我不僅收獲人類與木“生命共同體”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且經于知道了“木”是如何在啟發着一個民族或者是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群;是如何在透徹而智慧着人們的靈魂,使人們傳遞愛心,為人間美好而努力不止。是以,關心人類的愛,是龍怡木業的主題,龍怡傑作的現實主義,在智慧的天地裡,龍怡告訴世人,“木”對人類不再隻是一個簡單的文字元号,而是富有生命的精靈,是一切澄明與靈動的詩意之所。我突然感悟:生命其實也是一棵樹,有它的綠葉紅花,有它的枝幹根系,它既承受着風雨的洗禮,又倍受太陽的恩澤,由樹變木,由木變成品的過程就是人生。

突然有一天,人類開始覺察到了,他們賴依生存的這個親密的夥伴------樹,生命已漸衰竭,大片的樹林從地球母體上消失,大自然因失去樹而荒涼悲怆。人類醒悟了,樹林一旦失去,人類也将會随之滅亡。于是人類驚慌了,他們就提出了“拯救地球”行動。許多國家把保護森林列入法律,去善待樹林,禁止伐樹。人類也開始嘗試從習慣了的木生活中走出來。但是,對于用慣了木、看慣了木美,把木作為生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人類,卻又無法走出對木的眷戀。于是,人類都在圍繞節省木材上作大文章,龍怡在用其它材料替代木的前題下,卻又牢牢地抓住人類對木的情感,把木的美充分展現,留于世人一個更美的木。

龍怡人在“木”的革命中,以人為本,在“木”上動大手筆,繪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藍圖,推動了世界“木”的革命,為“木”注入了新的血液,澎湃着旺盛的生命。這種“木”的運動,不就是生命的遠動嗎?由龍怡“木”的革命,我想到:要使樹林真正成為我們為之驕傲的樹林,那麼呵護它的唯有人類的文明。有了樹林之美,才會有晴朗的藍天,清碧們河流,翠綠的草原,黛玉的山峰、金色的麥田、藍色的村莊、白色的城鎮以及人類為“生命共同體”傾心吟唱的澄明歌謠。

我想,這該是龍怡人的心願吧?我想:是的,是龍怡青末了。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龍怡青未了)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龍怡青未了)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龍怡青未了)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龍怡青未了)

壹點号 周政文學專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