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延期一年,終于将在4月23日拉開帷幕。這場全球藝術界的“狂歡”雖姗姗來遲,但卻仍然萬衆期待。不僅因為參展藝術家數量是2005年以來最多的一次,而且其中超過90%都為女性,創造了史上之最。而中國國家館展覽主題“元境(Meta-Scape)”,與此次威雙的主題“夢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遙相呼應,以一種中國文化藝術的方式回應了這個時代并展現了對未來世界的想象。
在展覽開幕倒計時一個月之際,由中國館主理團隊視覺設計、國際知名設計師何見平操刀設計的“元境(Meta-Scape)”視覺形象釋出,《周末畫報》特别對話何見平,從海報到logo設計,他将一個虛拟與現實融合的“元境”落在二維空間,展現在我們面前。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元境(Meta-Scape)”動态海報
01
跨越虛拟與現實的藩籬
創造“元境”
由于疫情影響,延期至今年的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将于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在花園展區和軍械庫展區向公衆開放。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有來自58個國家的213位藝術家參展,以及81個國家參展。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官網:
www.labiennale.org/it/arte/2022
其中,位于威尼斯軍械庫展區的中國國家館展覽主題為“元境(Meta-Scape)”,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策展人。中國館包括了室内展區及室外展區兩個部分,通過不同區域的劃分,展覽在視覺呈現上能夠極大程度地形成對比及呼應。可以說中國館是每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的“重要地帶”。4位(組)藝術家受邀參展,分别為劉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組(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聯合項目)。
中國館展覽平面與室内效果圖 BUZZ莊子玉工作室
相比前幾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Re-睿”、“不息”,今年主題“元境(Meta-Scape)”似乎更側重于一種對未來的想象。何見平談到,策展人的理念影響了他的設計思考:“對未來的不确定性,一直都是藝術家癡迷的主題吧?藝術家的想象力有時更容易将現實遺忘,進而進入虛拟未知的空間。18世紀的宗教畫中就有着對未來的疑惑,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就是未來的視覺真實展現,而像Max Bill那種有機體型的抽象繪畫,有時也會将觀者帶入虛拟的想象空間。”
何見平将策展人張子康與助理策展人孫冬冬所定義的“元境(Meta-Scape)”了解為虛拟和真實的融合語境,如同平行世界中互不幹擾的兩個空間産生的一次意外交集,充滿了對比性和不可能性,但又不那麼違和。“‘Meta’本是虛拟的,存在我們認知和視覺外的空間,而‘Scape’卻随時都在,就在城市街道裡,在海邊,在高山,在人的視野中,在藝術史裡,在Landscape中。”
錢學森對“虛拟現實(virtual reality)”的翻譯(圖/人民網)
張子康曾在采訪中提到“元境”的由來,源于錢學森在一次科技展覽上的一件手稿中他将“虛拟現實(virtual reality)”翻譯為“靈境”。在後來的信件中,錢學森還指出,“靈境”技術及多媒體能大大拓展人腦的知覺,使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在何見平的解讀中,鏡子就是分割虛拟與現實的存在。中國志怪古籍中跨越鏡子就是另一個世界,西方的魔鏡故事同樣用鏡子隔離真實與虛幻,于是鏡像被他充分運用到了這次的主視覺設計中。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元境(Meta-Scape)”靜态海報
“主視覺的圖形是Landscape鏡像後,延伸鏡像的手法,有着一組鏡像的中國風景,被疊印在整齊精緻的矽膠時裝模具的臉部圖形上。這其實就像是自然孕育和工業生産的重疊錯位。”何見平說。
而給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紅色與黃色兩種絢麗的熒光色彩,何見平将其視為一種對自然色彩的幹擾,幾乎能令人忘卻真實的生活空間:“在自然中不真實存在的色彩,卻有着比自然色彩更吸引視覺的力量,這有點悖論,但又真實存在着。如果延伸開去,藝術何嘗不是這樣,真實生活的經驗,有時可能比不上對虛拟空間的想象。在真實和恍惚中的片刻遲疑,也許就是‘元境’。”
02
建構“我境”與“他境”的對話
不停“超越”
中國國家館“元境(Meta-Scape)”logo設計
助理策展人孫冬冬曾介紹,在中國館中,三位藝術家與一個聯合集體項目共同構築了“元境”的空間叙事空間。而這種“造境”,營造和呈現的一種萬籁共生的宇宙意識,以此來讨論人類為未來世界的共存所設定的文明路标。
在logo設計中,何見平将“元境(Meta-Scape)“的文字寓意聚焦在“Unknow Space”和“異境”,濃縮了藝術展覽的内涵。“如莫比烏斯環,對空間有着沖突的視覺效果,将文字分組,中英文字分居環的均等兩邊,猶如‘我境’和‘他境’兩個Space,猶如兩個空間的對話,又如陰陽的聯結。”
logo視覺運用設計
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不久前受現代傳播創始人暨董事會主席、CEO邵忠之邀,同樣由何見平設計的Meta Media(超媒體)全新logo視覺形象。巧合的都屬于“Meta”系列,但卻各有各自的寓意。
“Meta Media”全新logo視覺形象
何見平說:“我還是忠于自己對‘Meta’這個概念的了解——即真實和未知兩個空間的圖形轉換。”我們可以看到,在“Meta Media”logo設計中,兩個單詞被組成了一個圈形,看似有一個順時針方向公轉中,卻包含了兩個不平行空間的自轉。“雖然肉眼很難分辨,但從邏輯思考中來看,文字轉出來後,應該是字母的逆向或者鏡像,而事實上,順向出現的文字卻被視覺欺騙,這是兩個不同次元的轉動。”
中文“超媒體”則用橫直線表現了一種全速前進的速度與方向感,并與英文的曲線形成對比。各個元素之間彼此協調,追随了人類視覺系統的先天慣例:在紛繁的外部世界中尋找一種平衡穩定的前進方向。而這也正是“Meta Media超媒體”想要傳達的資訊:現代傳播集團是讓元宇宙照進現實的先鋒者。
“Meta Media”圖示
不管是躍入一個嶄新的異次元,還是打破現實的界限尋求對話與連接配接。一以貫之的,則是這個來自于希臘語的“Meta”所包含的“超越”意義。
從事平面設計二十多年,享譽國際的何見平擁有的頭銜和獎項可以說不計其數。但他步履不停,跨越設計、藝術、出版、教育與策展的創意實踐,樂此不疲地嘗試新的形式、新的技法和新的領域。“超越”一詞不僅展現在他無數作品中,也橫貫他的創作生涯。
2021年,由設計互聯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呈現的何見平中國首次大型回顧展“daydream 何見平個展”(圖/ hesign.com)
何見平提到自己曾在唐代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的書法專著《書譜》中看到一個“人書俱老”的概念,講的是書法家專注于書法,将其視為一生的事情,最後書法與生活融為一體,人漸老去,書法境界也漸入化境。他認為,設計有着和書法修煉相似的一面,你得業精于勤,日行一課,不過他也深知設計與書法藝術的不同又在于——設計和人的創意能力有關,常常受制于技術革新的速度。
但何見平從來都堅定地認為:“新的形式、新的技法甚至新的領域,才能激發新的創意、新的動力和新的探索,才有助于設計師延長設計生命。人對于自己習慣的表現手法,總有依賴性,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安逸這個陷阱中去。”這種安逸顯然無法誕生創造力。
《何雲昌》出版物設計
中德建交五十周年logo設計
“天堂電影院”厲槟源個展海報設計
“缺題——梁铨個展”海報設計
多年來見證了媒介形态的興衰變化,如今又看到“元宇宙”浪潮席卷全球,許多人将這個潮流名詞了解為“3D版的網際網路”,在這場浪潮中,更多新技術的結合必不可少,挑戰與機遇尚且無法看得明朗,不過何見平卻依舊坦然:“如果從‘3D’作為未來去思考,那麼平面設計師的境遇,必然是挑戰大于機遇。但如果設計的核心是‘創意’的話,對設計師而言,未必不是機遇。人的生存也一樣,所謂‘适者生存’,其中的‘适者’應該就是那些有創造力的人。”
編輯、撰文— Luzy
圖— 受訪者提供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