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衆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4月9日 策展人:張尕
人工智能的兌現:卑棄&解脫
成都A4美術館
4月17日 策展人:張子康 泰豐·貝爾京
周松個展“質·能”
嘉德藝術中心
4月20日 策展人:張子康 孫冬冬
“元境”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4月22日 策展人:胡斌
畫家黑澤明
重慶悅來美術館
4月27日 策展人:邢丹
勇敢者的陽台——營養、材料與未來生态
北京現代汽車文化中心
4月30日 策展人:董冰峰
身體·宇宙:共同生活的藝術
長沙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策展人:張尕 人工智能的兌現:卑棄&解脫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衆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讨論人工智能和人類、自然以及社會的關系
2022年4月9日,“人工智能的兌現:卑棄&解脫”在成都麓湖·A4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尕擔任策展人。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試圖探讨人工智能獨立于人以外的主體性,以藝術的方式,讨論人工智能和人類、自然以及社會的關系。展覽為觀衆呈現目前人類發展中前沿科技與藝術間的碰撞,同時也在疫情的封閉情況下,為觀衆提供更國際化的視野與交流機會。觀衆有機會跟随展覽思考人與AI的共生關系,用AI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與人工智能一起探尋人類命運的新方向。
展覽現場:酷炫的外衣之下是嚴肅的思考
整個展廳的光線比較暗,觀衆進入到展廳之後便會被作品散發出的聲光電所吸引,需要調動各種感官和想象力去感覺作品,比如進入到展廳,首先看到的是藝術家賀子珂的作品《電子夢:我們将這樣繼續》,兩台緊挨着的電腦上不斷流動着兩個人工智能主角傑克(Jack)與洛絲(Rose)的對話,他們的對話由從英文網站上随機抓取的文本與中文搜尋引擎上随機配對的圖像構成,構成了一個無比荒誕的浪漫故事。
展覽現場
藝術家團體Interspecifics的作品《微-節奏》,這是一件微生物驅動的聲光裝置,土壤樣本取自于展出地,熒光燈會将土壤中微生物的電壓變化,用“光”來演繹,而光的變化會被捕捉并發送到機器上,最終轉化為樂譜被演奏。由于各地土壤中微生物産生的微電壓不同,燈光和聲音的組合也不盡相同。
《微-節奏》
展出的其他作品也都如上述兩件作品一樣,充滿了科技感和未來感,甚至有很多趣味性和互動性在裡面,觀衆在與作品的互動中不僅能夠感受到科技發展的前沿,也能體會到科技所帶來的問題,繼而産生反思,我們所出的世界是怎樣的?人與世界的關系、自然的關系又怎樣的?這或許便是展覽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張子康 泰豐·貝爾京 周松個展“質·能”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衆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現藝術家的不斷自我超越
2022年4月17日,周松個展“質·能”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和德國哈根奧斯特豪斯美術館館長泰豐·貝爾京擔任聯合策展人。
《質能宇宙》 布面油畫 800x300cm 2019
張子康說,在藝術創作中,周松不斷在探索,是一個不斷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藝術家。回顧藝術家周松的創作曆程,可以說,周松在不同序列的作品中進行了持續的挖掘與深入,周松以藝術的手法向社會現實提出了嚴肅的審視。在藝術家周松的作品中,西方哲學的窮盡邏輯和推演追尋,在東方哲學的轉化下,你和我,創作者與欣賞者,困頓中與旁觀中,社會與自然,經驗與未知,個體與群體,人類與科技,颠覆與傳承,當下與未來,真實的與象征的,存在的與想象的,沒有主從之分,雙方都是審美主體,兩者都是反思的主體,彼此互為辯證。
展覽現場:思考現實以及未來的可能
走進展覽現場,觀衆一方面會被藝術家超寫實的畫面所吸引,另外一方面或許會對藝術家不規則的作品感到困惑,因為與人們常見的繪畫作品不一樣,周松的作品是各種不規則的形狀,而在不規則的形狀裡面是各種被擠壓的人,仿佛被封印在畫框之中一樣,引發人們的思考。除此之外,在展覽現場還可以看到藝術家曆時三年完成的油畫《新創世紀》,藝術家構圖采用《梅杜薩之筏》,而畫面中的人物被置換成了機器人,引領觀衆思考未來若是一個由機器主導的技術烏托邦,那麼人類将居于何種地位?
周松最新個展“質·能”展覽現場
《新創世紀》 布面油畫 510x250 cm 2017
左一:《面具系列》 布面油畫 100x100x141 cm 2020
整場展覽營造的氛圍,看似輕松,實則有很深的思考在其中,尤其是将豐盈的人體框定在幾何圖形之中,局促、逼仄的空間之内膨脹、扭曲和轉動,周松既傳達出人類改造基因、改造自然的強烈欲望,也鼓勵觀衆想象人類與自然互相塑造的各種方式,以及人類演化程序中所孕育的諸多可能。
▼策展人:張子康 孫冬冬 “元境”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衆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通過藝術與科技呈現中國藝術發展的體系
2022年4月20日,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元境”也如期與觀衆見面,此次展覽由張子康擔任策展人,孫冬冬擔任助理策展人。
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此次中國館在策劃主題上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當今世界的變化當中,中國有自己的發展,尤其是藝術發展有自身的特性,比如中國這幾年一直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中國有自身的文化語境,要站在中國文化角度去考慮問題。基于中國的現代性經驗和當下的時代張力,展示能反映中國當代科技和藝術之間跨界的作品。作為一個國家館,應該為世界帶去近兩年中國最前沿的藝術發展。這幾年,科技對中國藝術有很大的推動。談這個時代的中國藝術,如果不提藝術與科技,是很難說清楚中國的藝術發展的。
展覽:營造一個詩意的現場
展覽共分為花園與展廳兩個區域。花園區域擺放的是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展廳區域分别是央美科技藝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聯合集體項目《叢林》(2021年)、徐累的《興會》(2021年)、劉佳玉的《虛極靜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2021年)。
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展出于綠地花園展區
圖檔拍攝:王靖雲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徐累《興會》(‘Correspondances’)展覽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展覽将傳統山水寫意的空間、移步異景的變化,結合藝術家展品,通過空間營造的方式再現了中國文化的意境。作品《虛極靜笃》是一件21米長,由AI生成而出的地形雕塑,放置在展廳中很像是連綿起伏的山脈;藝術家王郁洋的作品《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一顆大樹漂浮在空中;徐累作品《Correspondances》呈現了中國藝術史中代表性形象(樹木);AT小組作品《叢林》圍繞AI對植物的了解創作的,讨論人眼中的生态世界和“資料“處理器眼中的生态世界之間的關系。
《王郁洋#:四分之一(節氣)》及劉佳玉作品《虛極靜笃》展出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AT藝術小組《叢林》展出現場 圖檔拍攝:嚴靜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此次展覽,觀衆在現場可以感受到的是充滿中國古意的氛圍,但在作品中,能夠看到個人與技術層面中國藝術的發展體系,以及中國當下的社會現象,還有對未來的思考。
2021年1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還有哪些呢?
由于篇幅過長,内容過于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