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究竟分了什麼呢?平分了春季,平分了晝夜,平分了寒暑。
春分,全年第四個節氣。“分”,《說文解字》解釋為“别也”,就是用刀把東西切成兩半。春分,這把切開時間的“刀子”,究竟分了什麼呢?平分了春季,前後各一半;平分了晝夜,白天和黑夜長度相等;平分了寒暑,實作了冷和熱的平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春秋繁露》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可不是正好平分了春季,平分了晝夜,也平分了寒暑?節氣的科學性可見一斑。
春分也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古人“立竿見影”,最容易發現的是影子最長時的“冬至”和影子最短時的“夏至”。從冬至到夏至,中間點是“春分”;從夏至到冬至,中間點是“秋分”。“兩至兩分”,就成了最早發現的四個節氣,構成了節氣體系最基礎的架構。

相比較于其他節氣,春分還多了一層含義。測節氣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鬥轉星移”,觀測入夜時分北鬥星的鬥柄指向來确定節氣。第二種方法“立竿見影”,通過影子長短來測節氣。這兩種方法都是将一年的時間均分成24等分,叫“平氣法”。其實,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是一個橢圓形軌道,地球在近日點上略快一點,在遠日點略慢一點,是以節氣在時間上并不是嚴格均分的。明代引進西方天文學知識後,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徐光啟主持了第三種方法,引入太陽黃道概念測節氣。黃道本質上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年的軌迹,但從地球上看,是太陽一年中在天空中運作的軌迹。把360度的黃道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為一個節氣,這叫“定氣法”。雖然都是15度,但走完每個15度的時間略有長短,更加符合太陽運作的真實情況。定氣法就是從春分開始,此時為黃道零度,依次每增加15度,就有了二十四節氣。公元1645年,清政府頒布實施定氣法。徐光啟是上海縣人,上海的“徐家彙”就因他而得名。
每個節氣分三候。春分第一候“玄鳥至”。玄鳥就是燕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燕子是詩歌的寵兒。開一個燕子的飛花令,高手可以拼到天昏地暗。第二候“雷乃發聲”,驚蟄時候稀稀拉拉的雷聲現在密集了。“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雨色動微寒。”第三候“始電”,開始有閃電。雷公電母集體上班,大自然結束默片時代,變得有聲有色了。
春分的習俗很多。最常見的是放風筝,“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最有趣的當屬“豎蛋”,春分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有人忙着把雞蛋豎起來,還有人在研究其背後的科學道理。這一“中國習俗”何以變成了流行各國的“世界遊戲”,煞是有趣。挖野菜也是習俗之一,我老家皖西南山區盛産荠菜、水菊和毛香,每到此時都是我的鄉愁。
秦觀說,“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春分時節三個花信風,首先是海棠,“東風袅袅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秉燭醒花,蘇轼這種情懷真的讓我千百年後對這位前輩充滿了景仰之情。其次是滿樹的梨花,還是蘇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春天的詩句,沒有比這更美的了。三候木蘭,王維寫辛夷花,“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辛夷花就是木蘭花。“木蘭花開山崗上,北國之春已來臨”,到哪裡木蘭花都是春天的象征。
春分可不僅僅隻有這三種花。早開的花還沒有謝,晚開的花已經啟動,這正是百花競豔、佛都會動心的時節。抓緊賞花吧,人的一輩子能看到多少次花開花謝呢!
作者:韓可勝(新民晚報·夜光杯)
編輯:龔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