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春季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即将到來,顧名思義,就是将春季一分為二。在農曆的月令中通常都是将立春至立夏之間的時間稱為春季,而春分正好居中,古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秋繁露》、農曆書等都對其有同樣的解釋“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故而古人又時常稱之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同時,春分的到來還标志着晝夜平分、寒暑平衡的時令到來。春分意味着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水和明媚的陽光,也難怪邵雍曾說“四時唯愛春,春更愛春分”。不過二十四節氣在民間卻是另一番景象,古代百姓靠天吃飯,春分對農事的影響便不那麼惬意。有句俗語說“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大抵能從中窺見一斑,俗語難免誇張,但個中多少是有些道理。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詩中有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事實上春雨并不都那麼“好”。除了題中俗語外,還有許多俗語都反映了春雨稀少的情況,比如這句“春分麥起身,雨水貴如金”。物以稀為貴,雨水也不例外,足見古人春分前後盼望甘霖的心情。尤其是陝西一帶,春分前後氣溫快速回升到10℃左右,冬小麥返青過後就進入了積極生長的拔節階段。所謂拔節又被稱之為孕穗期,是小麥小穗分化的後期階段,民間把小麥的這一時期稱之為“胎裡富”,是決定冬小麥收成的關鍵時期。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如果此時不下雨,不僅水分不足,肥料也難以充分吸收,小麥的養分将是以而“先天不足”,進而嚴重影響小穗的分化,就會出現穗少穗小的情況,意味着減産歉收,百姓稱之為“胎裡貧饑”。相反,如果春分前後雨水充足,即可保證小麥養分的吸收,如此一來小穗的分化便又多又大,民間将這樣的麥穗稱之為“麥山”,這就意味着冬小麥的豐收基礎已經奠定。對于農耕為生的古人而言,歉收的情況下還有苛捐雜稅,這無疑是滅頂之災。在本就民生維艱的古代,缺糧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死亡,也無怪乎俗語中說“遍地起墳頭”。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除了冬小麥以外,陝南地區還會在春分時節進行播豆和育秧。因為氣溫的回升,漢江兩岸氣候已經變得暖和起來,而當地多在坡地和田棱上進行豆類作物的播種,以滿足種子發芽對地墒的要求。而此時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分,發芽期的種子有着百分之一百多的水分吸收率,水分幾乎是種子重量的一倍,是以當地百姓通常都會在春雨之後及時播豆。随着豆類的播種結束,氣溫再度上升到20℃,這正好符合秧母田的最低溫度需求,剛播種完豆類的百姓又要馬不停蹄的開始播稻育秧,故而當地又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豆子後育秧”的說法。

“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墳頭”有什麼說法?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總的來說,古代許多地區農業的水利灌溉條件非常落後,因為地勢及地理原因使得人為灌溉杯水車薪。是以古代除了戰亂以外,每年因為歉收缺糧而餓死的人不計其數。“靠天吃飯”的背後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悲慘現實,在貧瘠偏遠的地區因為無雨歉收而出現“遍地起墳頭”的情形怕也是古已有之。不過這些俗語都有明顯的地域性,比如長江以南的地區,在春分前後降水量劇增,時常出現洪澇災害,古人稱之為“桃花汛”,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大抵如此。而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自然災害有了更多科學地保護,我們真的是曆史至今最幸福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