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如果說生命的出現是“開始”,生命的凋零卻未必就是“結束”,《埃及亡靈書》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類似“death is another begining”的禱辭,從這個思路延續,《銀河鐵道之夜》将宇宙中的某處視為最後的歸宿,似乎并無不妥。

宇宙是寂靜無聲的,死亡也是寂靜無聲的;(假定)宇宙是有始無終的,那麼,死亡也是“有始無終”的;我們頭頂的銀河,就像是銀河列車的軌道,将靈魂從此岸“送”往彼岸。

《銀河鐵道之夜》中,柯貝内拉是溺水而亡,在原著中這句“下遊的河面相當寬闊,倒映出巨大的銀河,仿佛天空直接降臨。”已經把【水】(銀河,天上的水道)作為連接配接生與死的“通道”幾乎明示。

喬萬尼走向人群,隻見臉色蒼白、下颌瘦削的康帕内拉的父親身穿黑衣,直挺挺地立在學生和鎮上居民當中,兩眼死死地凝視着右手裡的表。

衆人也都盯着河面,所有人一聲不吭。

喬萬尼心裡七上八下,雙腿不住打戰。捉魚時用的電石燈往來穿梭,黑色的河水泛着閃閃漣漪,猶自奔流。

下遊的河面相當寬闊,倒映出巨大的銀河,仿佛天空直接降臨。

喬萬尼不禁覺得,除了銀河邊上,康帕内拉不會在任何地方。

可是其他人看起來似乎還在幻想康帕内拉會一邊說着“我遊了好遠啊”,一邊從波浪中鑽出來,或是康帕内拉已經遊到了某處不為人知的沙洲上,正站在那裡等人去接他呢。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此花亭奇譚》

這裡的“銀河”與佛教中【三途河】、希臘神話中的冥河作用相似——值得一說的是,希臘神話中,負責将死者渡過冥河的船夫叫【卡戎】(Χ ρων)與半人馬喀戎(Χε ρων)在名字上很像。

這裡的作用就是“中轉”,據說人死後,靈魂還不能立即接受離開肉體,于是,會有一種“恍惚”感,這就是所謂的“适應(期)”,承擔這種“适應(期)”的有時是一段漫長的路,如神話中通往冥府的路;有時是一條長長的河(軌道),如《銀河鐵道之夜》中的“銀河列車”;有時是一座讓靈魂暫時歇息的驿站,如動畫《此花亭奇譚》中的“此花亭”。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我個人覺得,【水】對于作者的意義很不一般,在《銀河鐵道之夜》中,明确提及“死法”的,除了【柯貝内拉】,就是同樣溺水而亡的師生三人(一個大人與一對姐弟),他們自稱“坐船失事”的船,正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4月14日沉沒,正是作家所處的時代。

衍生一點講,與宮澤賢治同時代的太宰治,選擇的死法是投水自盡——要知道,太宰治之前已經先後5次(投水)尋死未遂。而其他自殺的較為著名的日本作家,像芥川龍之介死于安眠藥,三島由紀夫死于剖腹,川端康成死于瓦斯中毒。

如果硬要扯點“禅意”,那無非是死于水中,有點回歸母體(羊水)的意思,肉體從哪裡誕生,肉體就從哪裡消亡,完成了一個生命的輪回。

《銀河鐵道之夜》中,生命的消逝必然是肅穆的,但消失的過程卻是“輕快”的,整個故事臨末的【傷感】,與其說是屬于【喬班尼】的,或是屬于作者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感,倒不如說是屬于讀者和觀衆的。

【喬班尼】與【柯貝内拉】一同坐上火車時,作者的描述就已經暗示了【柯貝内拉】的死亡。

(注:讀客文化·版本·2018-06)

喬萬尼看到,緊挨着他的前排座椅上有個高個子男孩,身穿濕漉漉的黑色上衣,正探頭張望着窗外。

那個男孩的肩膀,看起來竟然那麼熟悉,喬萬尼越這麼想,就越想知道坐在那裡的到底是誰?

當他也想把頭伸出窗外張望時,男孩正好縮回腦袋往後看了一眼。

原來是康帕内拉!

喬萬尼正想開口問:“你上車很久了嗎?”

康帕瑞拉卻搶先說道:“可惜,大家雖然拼命追,但還是沒趕上這趟列車。查内力跑在最前頭,仍然追不上。”

尤其是最末一句“大家雖然拼命追,但還是沒趕上這趟列車。查内力跑在最前頭,仍然追不上”,隻有到故事末,我們才知道,這句話在現世中的表達是——

查内力不慎落水後,他是離死亡(列車)最近的那一位;大家拼命追,指的是大家都在船上試圖搜救落水者;為什麼查内力跑在最前,最後上車的卻是【柯貝内拉】?因為【柯貝内拉】救了查内力,自己卻落入水裡,再也沒能上來。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在《銀河鐵道之夜》的旅程中,抛開那些極具夢幻感的場景,剩下的是什麼呢?

是孤獨。

注意,是孤獨,而不是寂寞。是客觀意義上的【be the one】。

火車上,【喬班尼】是唯一的生者,他擁有的車票是獨一無二的——【be the one】;在生活中,【喬班尼】雖然有個名為【柯貝内拉】的好朋友,但兩者其實是一體的——【be the one】。

知乎上有一篇《的解說:接近究竟之謎“何為真正的幸福?”》(注:文章是日本某份研究《銀河鐵道之夜》内容的譯文)就提及——

【柯貝内拉】的名字來自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 、作家托馬斯·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1568~1639),而他的原名為喬萬尼(喬班尼)·多米尼哥·康帕内拉。

“漫長”的告别,淺聊《銀河鐵道之夜》第2集

托馬斯·康帕内拉

托馬斯·康帕内拉的一生忠于自我,堅守自己的信仰與教會對立,是以屢遭教會迫害,大半生都在坐牢。托馬斯·康帕内拉的人生經曆與思想——如“死隻是由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的轉變”的生死觀和深遠影響的空想共産主義著作《太陽城》對學生時代的宮澤賢治産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在【喬班尼】與【柯貝内拉】身上,有托馬斯·康帕内拉(思想)的影子,也有宮澤賢治(思想、經曆)的影子

【孤獨】不僅是《銀河鐵道之夜》的核心,是宮澤賢治、托馬斯·康帕内拉的人生标注,其實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标注。

生命就是一列通往死亡的火車,生命的旅程中,我們會遇見各種過客,如《銀河鐵道之夜》中的挖掘化石的學者、捕鳥人、列車員、教師及姐弟、燈台守護人,但最後,隻剩下【喬班尼】一人。

哪怕自己親曆過的人生再絢爛多彩,最後還是孤獨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