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本書讓我讀懂了親密關系的底層邏輯

Hi,各位讀者朋友們好,我是這本《沖突的力量:如何建立安全、穩固和長久的親密關系》的策劃編輯Mark.實不相瞞:原本做這本書想教育讀者的,但卻救贖了自己!

記得在2021年上半年閱讀本書書稿的過程中,我讀了2-3遍全稿,并且幾乎每一頁都有讓我有新的發現以及劃下重點的内容,每一遍都讓我數度感動和覺醒落淚,因為這本書的内容讓我驚訝地發現這本書——寫的就是我啊!(或者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而寫的)——像極了那個在親密關系中害怕和回避沖突的自己——現實的情況是我越想回避沖突,沖突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緻沖突的更新和關系的破裂。

一本書讓我讀懂了親密關系的底層邏輯

或許,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本書,我想我就不會我和的ex分手了。我曾一度陷入自我懷疑:是我自己沒有愛的能力嗎?“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沖突的力量》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新的反思視角: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時常會有很多無意識的行為,這些無意識的行為背後,是與自身的童年早期經曆密切相關。

結合我自己來說,我那一刻頓悟了:原來我在過往的親密關系中回避沖突和沖突,以及對待我的伴侶采取“回避不溝通冷戰”的方式,是與我童年時期父母對于我的方式是有關的,因為我來自農村,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一遇到沖突就打和罵,根本就不允許有解釋的時間和空間,以及通過溝通來修複我們之間的沖突和錯位。

久而久之,我每當在親密關系中,尤其是和父母的關系中就采取回避,盡量不發生沖突。一方面,對我造成的影響是:每當與ta人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就認為是不好的危險的,比如我與伴侶發生沖突就會導緻我們關系的破裂,是以我們不能有沖突,有沖突就要盡快解決和平息,能掩蓋掉最好;另一方面,我沒有意識到原來沖突是可以通過有效地溝通和修複的,而且我在童年經曆中也沒有習得修複的能力。

我發自内心地喜歡這本書,以及由衷地感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去反思我的過往“失敗”親密關系中行為背後的成因,以及我已經不是那個無助的小孩了,是成人有學習修複沖突和夫妻的能力,并且我可以在新的親密關系中治愈童年的創傷。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像我一樣遇到同樣問題和困惑的朋友。是以,我特别特别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和我一樣緻力于建立安全、穩固和長久的親密關系的人。

由于太喜歡這本書了,以及為了你能夠了解這本書核心内容和價值,我做了一個大膽任性的決定——我提取書中大量“幹貨”的内容在這篇微信文裡,做成這篇史上文字zui多zui幹貨zui詳情的編輯劄記~~就算不買書,也能從文章中汲取愛的力量~當然,你買書的話,愛的力量Max~

不來花裡胡哨Fancy的,直接上幹貨——

一本書讓我讀懂了親密關系的底層邏輯

01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這本書給我們帶了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

“靜止臉”實驗中,拍攝了典型的親子互動。經過數月的研究,我們無法否認真實存在的互動模式:平均而言,在典型的健康親子關系中,有70%的互動是不同步的,隻有 30% 的時間是完全協調的,失去聯結是人際關系互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關系的錯位與修複是一種正常的、持續的體驗,對我們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成年後的情感關系中不必尋求完美的和諧。隻要有機會修複關系,70% 的錯位并不可怕,那不僅是一種常态,還有助于發展積極、健康的關系。為了學會信任彼此,我們需要這些正常的混亂。”

我們中國人向來内斂含蓄,并且在“以和為貴”的中文語境下回避沖突,這往往讓我們的親密關系蒙上一層厚厚的隔閡和屏障,無法深入溝通和了解彼此,妨礙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系。然而關系對于我們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關系是人類成長的基石,缺愛可能會危及生命。

這本書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的曙光和安全舒緩的空間:“從嬰兒期到成年期,在混亂中前行一直是我們在人際關系中成長與發展的方式。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親密關系,從嬰兒到成人,關系的沖突伴随着我們的一生,這不僅僅是正常的,而且不斷經曆關系的錯位與修複,反而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深刻、持久、信任的聯結。”

02

我們都會有“靜止臉”嗎?

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每天都會有很多面無表情地向家人、朋友、伴侶和孩子,其他人也會這樣對待你。一般而言,你對别人或别人對你擺出的靜止臉是不受意識控制的,這種表情的出現和給人的感受都是無意識的。不管怎樣,這種“冷漠”的 表情是我們每個人的慣用表情,存在于我們每個人心中。而且這種無意識來源于我們童年的早期經曆。

那麼,我們的童年早期經曆對于我們的親密關系有哪些影響呢?

1.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的關于依戀理論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母嬰之間的強烈情感依戀會培養出心理健康、适應良好的孩子。他說反之亦然:如果母親與嬰兒沒有發展出深厚的依戀,孩子就會受苦。

2.哈洛的恒河猴實驗表明:在生命的早期,母親的愛對嬰兒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會産生生一種長期的、跨越代際的影響。

3. 我們對自身的感覺,以及我們一生人際關系的品質,都根植于我們的經曆之中,根植于我們每時每刻的互動之中,這種互動始于我們的出生,始于我們最早的愛的關系。我們的情緒健康來自一個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随着我們在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切身體驗而發生變化。

4.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症狀反映了情緒痛苦,是有意義的。焦慮可能源于自我意識中的脆弱感。僵化的行為有助于維持心理一緻感。悲傷或絕望的感覺可能源于缺乏修複機會的早期經曆。易激惹和社會退縮的行為有保護作用。這些早期的關系體驗會延續到新的關系裡,并繼續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早期的關系為發展自我調節、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奠定了基礎,而這些早期經曆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所有關系。

5.在早年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的錯位 修複過程出了問題,那麼他的生理應激系統就會發生改變。這種體驗會留存在身體裡,并且當這個人長大成人、感受到壓力時,他的身體可能會按照早期經曆的影響而做出反應。

6.我們的研究以及“童年期不良經曆”研究都表明,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童年期不良經曆了解為一種破壞性因素,這些經曆破壞了互動性調節的緩沖作用。童年期不良經曆代表了關系上的匮乏,代表了一個人缺乏體驗修複的機會。

7.在成年人的關系裡,我們可能會覺得伴侶看不清我們是誰,也可能發現自己無法傾聽伴侶,這是因為我們把某些意義投射到他們的行為中去了—哪怕他們并無此意。這些關系模式可能源于沒有被看到的早期經曆。

一本書讓我讀懂了親密關系的底層邏輯

03

如何走出童年早期創傷和原生家庭的“詛咒”?

1. 你的心智和大腦(神經可塑性)能夠在你的一生中發生重大的改變。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意識會随着持續的發展過程而獲得成長和改變。你的情緒來自你的關系曆史。即使你的早期經曆不堪回首,但隻要你建立新的關系,擁有修複錯位的空間,絕望的意義就能轉變為充滿希望的意義。

2.在新的關系中治愈童年早期的創傷。對于任何想要擺脫童年期不良經曆、治愈自我的人來說,都必須在當下不斷地經曆修複的過程。在新的關系裡,你獲得的療愈能讓你對自己産生不同的了解。

這些新的意義會進一步告訴你,如何将自己的早期生活經曆融入新的、更清晰的自我意識中去。你可以從那些經曆中得出不同的意義,而不是固守憤怒與傷痛的意義。通過你目前生活中更深、更混亂的關系,你為童年期不良經曆賦予的新意義能夠讓你獲得新的療愈機會。

3.幾十年的“靜止臉”研究和臨床實踐告訴我們,融入世界、接納混亂,能為我們提供無數新的修複的機會—修建新的道路網絡的機會。

如果人們能在新的關系中建構新的意義,他們就能治愈過往關系中的創傷。即便人們在早期的關系裡缺乏修複錯位的機會(無論是由于修複錯位所需的時間過長,多次錯位得不到修複,還是缺乏錯位的經曆),他們都可以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建構新的意義。

一本書讓我讀懂了親密關系的底層邏輯

04

為什麼我們面對沖突的時候就會出現“戰”和“逃”的模式?

1.我們的大腦不是一夜之間進化而成的,它的容量和傾向性是曆經數億年才得以形成的。我們的祖先為了在充滿野獸威脅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大腦進化出了一種消極偏見:随時尋找危險因素,做出激烈的反應并迅速将這種體驗儲存在神經結構中。消極體驗激活大腦,令其吸收負能量,進而更容易對焦慮、沮喪和失望等的負面情緒産生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2. 另一方面,人的大腦自主神經系統的分支遍布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它們能夠接收外部環境的資訊,并調整體内的環境,所有這些過程都是以無意識的方式進行的。當我們想到對危險情境的時,通常會就會有“戰或逃”反應:如果你感到安全,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被激活,而你會很平靜、專注;如果你認為自己處于危險之中, 控制“戰或逃”反應的交感神經就會被激活。

05

為什麼我們需要追求足夠好的關系而不是完美的關系?

1.完美是屬于機器的屬性,而不完美則是人類适應自身需求過程的顯著特征,這種不完美是利于成長的環境所具備的基本性質。如果你想尋找一段完美的關系,那可能機器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 如果你在溝通中發現伴侶執着于某種确定性,就會有一種 “不被看見”的體驗,這種感覺就像嬰兒看見母親那張難以了解的“靜止臉”一樣。如果人們抱有完美的期待,就會錯失将糟糕時刻變成美好時刻的成功經曆,錯失自身界限與他人界限互相碰撞的機會。就像完美母親焦慮地滿足孩子的每種需求一樣,追求完美而蒙蔽了雙眼,看不見孩子的“真我”,在我們成年人的關系中追求完美也會産生焦慮,阻礙成長。

3. 為不完美的關系創造空間無論是花上片刻還是幾年的時間,修複關系中的錯位都能讓我們成長和改變。如果我們能創造一些空間,去傾聽對方的觀點,就能産生新的意義。

06

修複沖突對于我們的關系有什麼意義?

1.無論是嬰兒還是成人,當人們在關系中不斷地經曆從錯位到修複的過程時,他們就會發展出能動性,早期被定義為一種感覺,一個人覺得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感覺自己能在世界上采取有效行動。他們在進入新環境時會有充滿希望的感覺,擁有積極的情感核心。

2.關系的修複是人際互動的關鍵。關系修複帶來了一種愉悅、信任和安全的感覺,它能讓我們産生一種内隐的認識,即我可以克服困難。

3.人際互動的錯位與修複過程能為發展提供能量—也可以說是養分。通過這種混亂的互動過程,我們獲得了有關他人和自己 的資訊,這些資訊為我們的心智成長提供了營養。

4.修複關系需要實際行動。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一起經曆這個重組的過程時,無論對方是小時候的照料者,還是長大後的朋友、同僚和伴侶,他們會共同創造一種新的相處方式,一種了解彼此的方式。如果人們不允許混亂和錯位的出現,他們就不能成長和改變,也不能深入了解他人。

而且這本書的理念和方法論基于享譽全球長達50年的“靜止臉”科學實證研究與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和嬰兒觀察理論的有機融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心理學内容寫作和科普範式。既科學理性又帶有溫尼科特“暖男”的人文關懷。

作者: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策劃編輯、B站和微信公号【Mark讀書與生活】主理人Mark,本文轉載自公衆号:華章心理,已獲授權。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抱持”的閱讀環境和關系,即表示安全、有保障的關系,在這種關系裡,所有的體驗都能夠得到接納、包容和了解,不會被批判和指責。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能克服困擾和難題。

本書作者埃德·特羅尼克(Ed Tronick)博士是享譽全球的“靜止臉”實驗的重要研究者、神經科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他鼓勵我們:“對于複雜的問題(比如親密關系),簡單的答案可能會提供一些确定性,給人帶來片刻的慰藉。但從長期來看,這樣會妨礙你的健康成長。與其在絕望中止步不前,不如讓自己體驗從錯位到修複的過程,進而擺脫困境。如果你能帶着好奇心去傾聽他人(你不會每次都知道答案,也不會每次都把事情做對),你就能與他們建立聯結,并重拾希望。

在生活中,如果你發現自己和别人有着不同的意圖、動機和意義,請不要退縮,請參與到互動中來,尋找修複的方法。隻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