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雜談」作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我已經步入中年,但是曾經年少、年輕過的我想起曾經的偶像仍會不自覺向往進而會心一笑。想想兒時的“可賽”、“小龍人”、“少年特工隊”,到年少時期的“頭領戰士”、“傑克-奧特曼”,青春期的“小虎隊”、“四大天王”等等,可以說這就是我的青春,屬于我個人非常美好的回憶。伴随着孩子的逐漸長大,他也有了自己偶像,并将我們認為本應用在學習和生活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對偶像的熱愛和支援上面。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看待孩子追星、偶像崇拜呢?

「生活雜談」作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圖檔來源:網絡

一、父母反對孩子追星、搞偶像崇拜的原因

1、分散精力,影響學業

追星或偶像崇拜會不可避免地牽扯和分散孩子的精力,使其難以兼顧學習、追星以及個人素質的綜合成長,這一點是父母不能接受的。

2、偶像頻頻“塌房”,影響孩子三觀

随着孩子的逐漸成長,需要去建構自我同一性,在急劇變化的外表和高水準的荷爾蒙影響下,把自己的欲望、能力、夢想,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自我,并在社會的各種挑戰與義務中,驗證自己在集體中所處的位置。而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追求自我而又渴望被關注和認同的特殊階段,于是沖突、模仿、适應在這一階段在孩子身上循環發生。而近來頻頻爆出娛樂明星的不當或違法行為,使父母所擔心孩子受不良偶像影響建立扭曲的三觀,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3、惡俗飯圈文化

粉絲社群作為亞文化群體,一直被主流文化部分“污名化”,在人們心中預設了一個不好的刻闆印象。加之商業資本貪婪地侵蝕和壓榨偶像的商業價值,使得父母擔心孩子缺乏判斷力而深陷不良文化無法自拔。

4、沖動消費,造成财産損失

在粉絲圈的行話是“XX的笑容由我們來守護”,“XX就是我們的底氣”, “盡管你的唱片可能賣得很貴,我的資金也沒有那麼充足,但我還是願意拿出大部分的錢來支援你。”成年人尚且難以抵抗誘惑,更遑論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父母的擔心不無道理。

「生活雜談」作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二、那就不能追星、不能有偶像嗎?追星也不是一無是處

1、建立歸屬感,加入新的社群關系

粉絲社群是圍繞着同一個情感對象(偶像明星)建立的情感社群,社群成員具備不同的生活經曆,在這一社群内孩子得以找到和自己同樣感受的人,學會融入新的圈子,結識新的朋友,進而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

2、學會付出與給予,實作自我價值

粉絲群内也有自己的等級制度和權限分層,劃分的标準往往是通過對偶像明星的認知和了解程度以及通過無償的勞動和對粉絲群的共享,以給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另一人的喜愛,完成了個體和粉絲社群、外部世界的聯系與互動。

3、情感、情緒的宣洩對象

出于成長期、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心智的成熟,對異性的好奇和憧憬已經隐隐産生,但是出于羞澀和文化原因往往無法正常表達。而偶像明星無論是外在條件還是影音作品等舞台表現都較為完美的承載了這一時期孩子理想夫妻的輪廓。

4、優質偶像,激勵孩子成長

成功不存在偶然性,同理優質偶像明星的成功也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精心打磨的專業技能、勤勞堅韌的意志品質、溫良恭謙讓的個人素養。孩子可能從偶像的成功經驗中汲取力量,并自發的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動力。

三、在孩子追星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我認為在這個事情上“堵不如疏”,對于已經具備一定自主意識的孩子,父母再一味用強反而起到反作用,倒不如換一個思路去看待和了解孩子追星和偶像崇拜的事情,思路是:了解和更新。

1、先不急于否定孩子,不如從了解孩子的明星開始,要和孩子有共同語言,首先要進入孩子的語境。先了解他的偶像,進而和他一起粉他的偶像。

2、當和孩子有了溝通的基礎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和分享“他為什麼這麼優秀?”、“他的優點有哪些”、“我們為什麼喜歡他”等等,幫助孩子從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絕對主義為主導的思想逐漸轉化為現實主義、理性主義、相對主義。這樣最初的狂熱勁就逐漸降溫了。

3、既然孩子認可他的偶像,那麼不如也嘗試去讓孩子了解和嘗試偶像的個人愛好。不論是音樂、繪畫還是籃球、滑闆抑或是讀書、彈琴,其實沒有好壞勇敢的去嘗試并專注于達成一定的目标。充實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将精力更多的着眼于現實生活和新的人際圈。

4、提升孩子的審美,聆聽他人的演講、觀看畫展、影視戲劇、閱讀、旅行,都是很好的提升孩子審美和認知水準的方式。當孩子開闊了眼界,自然對于優秀與成功有了新的認識。

5、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不同的生活領域、行業都有優質偶像,不妨幫助孩子将視野脫出娛樂圈放眼到整個世界,了解比如“袁隆平先生”、“屠呦呦女士”、“路遙先生”、“楊振甯先生”等傑出的人物。

6、對于資金的使用上,我個人覺得随着孩子變得理性和現實,就不用完全壓制,合理、适度的消費未嘗不是一種情緒的釋放。但是需要給孩子明确的是不論是資金的金額、消費的頻次、牽涉的精力,都有一個尺度和程度的限制。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鍛煉孩子延時滿足的能力。

總結

孩子追星、偶像崇拜說到底是一種人類“愛與歸屬”的原始需求,一味壓制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重要的還是父母用更多陪伴和了解去幫助孩子度過人格、人性、三觀成長完善的關鍵期。

本文版權歸竹海廢戈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搜尋并關注“竹海廢戈”,了解更多中老年生活話題和健康科普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