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活杂谈」作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我已经步入中年,但是曾经年少、年轻过的我想起曾经的偶像仍会不自觉向往进而会心一笑。想想儿时的“可赛”、“小龙人”、“少年特工队”,到年少时期的“头领战士”、“杰克-奥特曼”,青春期的“小虎队”、“四大天王”等等,可以说这就是我的青春,属于我个人非常美好的回忆。伴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也有了自己偶像,并将我们认为本应用在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对偶像的热爱和支持上面。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追星、偶像崇拜呢?

「生活杂谈」作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图片来源:网络

一、父母反对孩子追星、搞偶像崇拜的原因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追星或偶像崇拜会不可避免地牵扯和分散孩子的精力,使其难以兼顾学习、追星以及个人素质的综合成长,这一点是父母不能接受的。

2、偶像频频“塌房”,影响孩子三观

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需要去构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把自己的欲望、能力、梦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并在社会的各种挑战与义务中,验证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追求自我而又渴望被关注和认同的特殊阶段,于是冲突、模仿、适应在这一阶段在孩子身上循环发生。而近来频频爆出娱乐明星的不当或违法行为,使父母所担心孩子受不良偶像影响建立扭曲的三观,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3、恶俗饭圈文化

粉丝社群作为亚文化群体,一直被主流文化部分“污名化”,在人们心中预设了一个不好的刻板印象。加之商业资本贪婪地侵蚀和压榨偶像的商业价值,使得父母担心孩子缺乏判断力而深陷不良文化无法自拔。

4、冲动消费,造成财产损失

在粉丝圈的行话是“XX的笑容由我们来守护”,“XX就是我们的底气”, “尽管你的唱片可能卖得很贵,我的资金也没有那么充足,但我还是愿意拿出大部分的钱来支持你。”成年人尚且难以抵抗诱惑,更遑论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

「生活杂谈」作为父母 如何看待孩子“追星”

二、那就不能追星、不能有偶像吗?追星也不是一无是处

1、建立归属感,加入新的社群关系

粉丝社群是围绕着同一个情感对象(偶像明星)建立的情感社群,社群成员具备不同的生活经历,在这一社群内孩子得以找到和自己同样感受的人,学会融入新的圈子,结识新的朋友,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2、学会付出与给予,实现自我价值

粉丝群内也有自己的等级制度和权限分层,划分的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偶像明星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及通过无偿的劳动和对粉丝群的共享,以给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另一人的喜爱,完成了个体和粉丝社群、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互。

3、情感、情绪的宣泄对象

出于成长期、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心智的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和憧憬已经隐隐产生,但是出于羞涩和文化原因往往无法正常表达。而偶像明星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影音作品等舞台表现都较为完美的承载了这一时期孩子理想爱人的轮廓。

4、优质偶像,激励孩子成长

成功不存在偶然性,同理优质偶像明星的成功也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精心打磨的专业技能、勤劳坚韧的意志品质、温良恭谦让的个人素养。孩子可能从偶像的成功经验中汲取力量,并自发的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三、在孩子追星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在这个事情上“堵不如疏”,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自主意识的孩子,父母再一味用强反而起到反作用,倒不如换一个思路去看待和理解孩子追星和偶像崇拜的事情,思路是:了解和升级。

1、先不急于否定孩子,不如从了解孩子的明星开始,要和孩子有共同语言,首先要进入孩子的语境。先了解他的偶像,进而和他一起粉他的偶像。

2、当和孩子有了沟通的基础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和分享“他为什么这么优秀?”、“他的优点有哪些”、“我们为什么喜欢他”等等,帮助孩子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绝对主义为主导的思想逐步转化为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这样最初的狂热劲就逐步降温了。

3、既然孩子认可他的偶像,那么不如也尝试去让孩子了解和尝试偶像的个人爱好。不论是音乐、绘画还是篮球、滑板抑或是读书、弹琴,其实没有好坏勇敢的去尝试并专注于达成一定的目标。充实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将精力更多的着眼于现实生活和新的人际圈。

4、提升孩子的审美,聆听他人的演讲、观看画展、影视戏剧、阅读、旅行,都是很好的提升孩子审美和认知水平的方式。当孩子开阔了眼界,自然对于优秀与成功有了新的认识。

5、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不同的生活领域、行业都有优质偶像,不妨帮助孩子将视野脱出娱乐圈放眼到整个世界,了解比如“袁隆平先生”、“屠呦呦女士”、“路遥先生”、“杨振宁先生”等杰出的人物。

6、对于资金的使用上,我个人觉得随着孩子变得理性和现实,就不用完全压制,合理、适度的消费未尝不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但是需要给孩子明确的是不论是资金的金额、消费的频次、牵涉的精力,都有一个尺度和程度的限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锻炼孩子延时满足的能力。

总结

孩子追星、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人类“爱与归属”的原始需求,一味压制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重要的还是父母用更多陪伴和理解去帮助孩子度过人格、人性、三观成长完善的关键期。

本文版权归竹海废戈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搜索并关注“竹海废戈”,了解更多中老年生活话题和健康科普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