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3月18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揭曉“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等6個考古項目成功入選。

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遺址地層及遺物。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是國内外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

遺物數量衆多,2021年系統采集和發掘的有1萬餘件。本次發掘在青藏高原東麓揭露出七個連續的文化層位,發現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三疊層,其中第3層不晚于距今13萬年。此外,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出土的手斧與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

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山頂台探方區航拍全景(上為北)。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仰韶晚期坊居F1-3儲藏區部分器物組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南陽市東北部卧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的白河西岸,是一處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在南陽盆地中遺址面積最大,遺迹規格最高,内涵豐富,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特點,為探讨豫西南地區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程序提供了重要材料。

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築群是國内儲存最好的史前建築群之一,牆體存留高,内部設施齊全,大批遺物原位儲存,生動再現了古人制造玉石器與生活的原始場景。特别是“前坊後居式”大型連間長房中的F1面積超過150平方米,極為罕見。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五号坑出土金面具。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四号坑出土扭頭跪坐銅人像。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三星堆商代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是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川渝地區文明程序研究”的實施内容之一。從2020年3月啟動發掘至今,已經初步摸清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内部格局,并新發現6座“祭祀坑”,目前K3、K4、K5、K6已經結束野外發掘工作,K7、K8發掘工作也已過半。

截至目前,六座“祭祀坑”的地層關系、堆積形成過程、形制結構、遺物埋藏狀況已經基本清楚,出土金器、銅器、玉石器、陶器等200餘件,另提取象牙500餘根。其中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鳥形箔飾,銅頂尊跪坐人像、扭頭跪坐人像、立人像、人頭像、面具、“神壇”,玉璋、戈、 鑿、神樹紋琮、器座,石戈,陶矮領甕、尖底盞,絲織品殘痕,象牙、象牙雕等,部分遺物從造型、紋飾來看,均前所未見。

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國字山墓葬分布圖。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出土銅跽坐人镦。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國字山戰國墓葬發現于2013年,該墓葬是清江盆地東周時期的中心性城址——築衛城的附屬性遺存。由墓内出土銘文及遺物等推斷,墓葬時代為戰國中期。

國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該墓葬有圍溝環繞,規模宏大,使用雙墓道的多室結構,葬具規格高,随葬品種類齊全,表明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根據墓葬總體特征和出土銘文資料推測墓主可能與越國王室密切相關。

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C區M257出土虎頭枕。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C區M276出土銅器。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位于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東南郊,西距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

遺址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其中有一件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牍),全文約700字,字型是典型的秦隸,觚文記載謀士筡遊說秦王寝兵立義,體例和文風與《戰國策》近似。該觚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文字最長的木觚,形制罕見,内涵豐富,涉及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代史等諸多領域,學術價值重大。

此外,出土的一批罕見的葬具木闆畫,年代為戰國末-秦代和秦漢之際。題材均為首見,填補了戰國秦漢繪畫材質與類型的曆史空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發現,對追溯中國墓葬壁畫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慕容智墓出土成套金銀餐飲器具。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慕容智墓出土漆盒内的筆墨紙。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武威地區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西南。

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分為三大陵區。墓群整體呈現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崗僻壤、馬鬣開墳、地踞龍堆”的墓葬選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級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為主,兼有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該墓群的發現,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後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曆史史實。為推動武威地區吐谷渾王族大遺址群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礎,為絲綢之路文化系統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來源:人民網

出品:靈台縣融媒體中心

編審:馬文軍

監制:李 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