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星艦系統第三次合體演練。就在NASA官方指定月球火箭SLS首度推出前夕。寓意很明顯。

當地時間美中夏令時3月15日19:51許(中原標準時間3月16日8:51許),原型星艦S20在發射塔捕獲臂托舉下,與超重型火箭B4再次堆疊組裝。

這是繼去年8月6日快閃合體、今年2月中旬合體6天之後,第三次演練星艦系統合體。同時,這也是第二次使用筷子(捕獲臂)托舉星艦完成堆疊測試。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B4+S20首度快閃合體:2021年8月6日身披重裝铠甲的S20,由利勃海爾超級起重機LR11350徐徐吊起近百米,與超重型火箭B4進行垂直組裝,這是星艦系統首次堆疊演練。

星艦與超重型到底是如何二合一,牢牢鎖住的?為啥高達119米的星艦系統矗立在發射台不怕傾倒?

▲B4+S20二度合體:2022年2月9日即星艦釋出會前一天,被昵稱為「筷子」的捕獲臂首次夾緊星艦S20,托舉到B4頭頂,B4+S20星艦系統組合第二次合體。不光是作為星艦釋出秀超級背景,為馬斯克赢得風光無限,而且第二次堆疊演練全面測試接合能力,合體長達6天之久。直到2月14日卸堆分離。

▲B4+S20三度合體:2022年3月15日筷子第二次夾起S20,與B4第三次堆疊演練。吊裝過程僅用時半個小時,堆疊過程也僅用數十分鐘,遠超前兩次合體速度。

▲不僅如此,次日晚間,即當地時間美中夏令時3月16日21:45許(中原標準時間3月17日10:45許),星艦測試團隊啟用QD臂(快速斷開/推進劑加注臂)和軌道發射塔地面補給系統,開始為星艦S20、超重型B4同時加注超低溫液氮或者液氮/液氧組合(作為低溫推進劑液氧/液态甲烷的替代品)。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如圖所示,星艦液氧艙設計最大容量1000噸,甲烷艙最大容量250噸;超重型液氧艙最大容量3000噸,甲烷艙最大容量750噸。

據估計,這次測試為星艦S20加注大約25-50%、為B4加注大約10-20%的低溫液體。這是星艦系統首次同步進行低溫加壓測試。在此之前都是各自測試。S20進行過6次低溫加壓測試,B4進行過5次低溫加壓測試。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我們透過網絡直播影像很容易發現,整個測試過程,透過液氧艙排氣口、甲烷艙排氣口、液氧艙安全閥、甲烷艙安全閥這些端口長時間排放白氣,這是由于低溫氮氣氧氣遇到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凝而成。

此時此刻,仿佛進入火箭發射倒計時「發燒狀态」,整個星艦都在深呼吸,貌似一飛沖天之前最後一刻。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這一狀态持續達數小時,直至次日黎明即起。

耐人尋味的是,這次星艦快速合體以及低溫測試時間點,恰好趕在SLS+Orion首次推出前夕。

▲NASA最新宣布:太空發射系統(SLS)與獵戶座飛船(Orion Spacecraft)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裝配大樓組裝完畢,定于美東時間3月17日17時推出亮相,搭乘履帶式火箭運輸車,開始轉運至航天39B發射台,目标是4月3日進行濕彩排(除點火外所有按照發射程式測試)。如果一切順利,最早将于今年5月首次試飛,也就是執行阿耳忒彌斯1号任務(Artemis 1),開啟為期26天的無載人環月飛行。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不難看出,人類史上最大兩款發射系統已在正面對望,一個聳立在德州星艦基地,一個矗立在佛州卡角。盡管相隔1600公裡,卻充滿對比甚至對決的氣氛。

星艦被指定為載人登月器,轉運宇航員往返于獵戶座飛船至月球表面。眼下卻被FAA攔在審批環節,遲遲試飛不得。

SLS/Orion被指定為重返月球任務主力箭船系統,負責承運宇航員往返于地球與月球軌道。已經耗資400多億美元的這隻怪獸終于要亮相。

哪個率先首飛?哪個代表未來?哪個笑到最後?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星艦第三次合體、首度深呼吸,搶在SLS前頭擺開架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