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星舰系统第三次合体演练。就在NASA官方指定月球火箭SLS首度推出前夕。寓意很明显。

当地时间美中夏令时3月15日19:51许(北京时间3月16日8:51许),原型星舰S20在发射塔捕获臂托举下,与超重型火箭B4再次堆叠组装。

这是继去年8月6日快闪合体、今年2月中旬合体6天之后,第三次演练星舰系统合体。同时,这也是第二次使用筷子(捕获臂)托举星舰完成堆叠测试。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B4+S20首度快闪合体:2021年8月6日身披重装铠甲的S20,由利勃海尔超级起重机LR11350徐徐吊起近百米,与超重型火箭B4进行垂直组装,这是星舰系统首次堆叠演练。

星舰与超重型到底是如何二合一,牢牢锁住的?为啥高达119米的星舰系统矗立在发射台不怕倾倒?

▲B4+S20二度合体:2022年2月9日即星舰发布会前一天,被昵称为「筷子」的捕获臂首次夹紧星舰S20,托举到B4头顶,B4+S20星舰系统组合第二次合体。不光是作为星舰发布秀超级背景,为马斯克赢得风光无限,而且第二次堆叠演练全面测试接合能力,合体长达6天之久。直到2月14日卸堆分离。

▲B4+S20三度合体:2022年3月15日筷子第二次夹起S20,与B4第三次堆叠演练。吊装过程仅用时半个小时,堆叠过程也仅用数十分钟,远超前两次合体速度。

▲不仅如此,次日晚间,即当地时间美中夏令时3月16日21:45许(北京时间3月17日10:45许),星舰测试团队启用QD臂(快速断开/推进剂加注臂)和轨道发射塔地面补给系统,开始为星舰S20、超重型B4同时加注超低温液氮或者液氮/液氧组合(作为低温推进剂液氧/液态甲烷的替代品)。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如图所示,星舰液氧舱设计最大容量1000吨,甲烷舱最大容量250吨;超重型液氧舱最大容量3000吨,甲烷舱最大容量750吨。

据估计,这次测试为星舰S20加注大约25-50%、为B4加注大约10-20%的低温液体。这是星舰系统首次同步进行低温加压测试。在此之前都是各自测试。S20进行过6次低温加压测试,B4进行过5次低温加压测试。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我们透过网络直播影像很容易发现,整个测试过程,透过液氧舱排气口、甲烷舱排气口、液氧舱安全阀、甲烷舱安全阀这些端口长时间排放白气,这是由于低温氮气氧气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而成。

此时此刻,仿佛进入火箭发射倒计时「发烧状态」,整个星舰都在深呼吸,貌似一飞冲天之前最后一刻。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这一状态持续达数小时,直至次日黎明即起。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星舰快速合体以及低温测试时间点,恰好赶在SLS+Orion首次推出前夕。

▲NASA最新宣布:太空发射系统(SLS)与猎户座飞船(Orion Spacecraft)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装配大楼组装完毕,定于美东时间3月17日17时推出亮相,搭乘履带式火箭运输车,开始转运至航天39B发射台,目标是4月3日进行湿彩排(除点火外所有按照发射程序测试)。如果一切顺利,最早将于今年5月首次试飞,也就是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Artemis 1),开启为期26天的无载人环月飞行。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不难看出,人类史上最大两款发射系统已在正面对望,一个耸立在德州星舰基地,一个矗立在佛州卡角。尽管相隔1600公里,却充满对比甚至对决的气氛。

星舰被指定为载人登月器,转运宇航员往返于猎户座飞船至月球表面。眼下却被FAA拦在审批环节,迟迟试飞不得。

SLS/Orion被指定为重返月球任务主力箭船系统,负责承运宇航员往返于地球与月球轨道。已经耗资400多亿美元的这只怪兽终于要亮相。

哪个率先首飞?哪个代表未来?哪个笑到最后?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星舰第三次合体、首度深呼吸,抢在SLS前头摆开架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