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沒看過兵馬俑,就等于沒去過西安”,西安的旅遊界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怎麼能不去打卡呢?确實,如果去到西安旅遊而不去兵馬俑,是會讓人終身遺憾的。

不過,打卡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奇迹真的名不虛傳,特别是結合當時的曆史條件來分析,更能從兵馬俑中看出古代人的智慧和實力。

兵馬俑自從現世以來,就伴随着許多的曆史疑問和謎題,其中一個謎題就是陶俑衣物上五彩斑斓的顔色,雖然隻有在挖掘現場的考古學家見過,但卻是曆年來非常有價值的考古線索。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這五彩的顔色中,其中有一種色彩至今難以複原,而它現世的那一刻即成為“絕别”,令人惋惜。

兵馬俑現世

俗話說: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用在考古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大陸許多大型的墓葬群都是通過人民群衆發現并上報的,秦始皇兵馬俑也不例外。

1974年,陝西臨潼當地一居民在打水井的時候,發現了部分陶俑的碎片後來上報國家。省文物局派出一支考古隊到現場勘察,秦始皇兵馬俑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後得以重制。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據《史記》記載,兵馬俑由秦國丞相李斯主持設計,整整耗費了39年,當時所有宮廷工匠都紛紛出動還不夠,還外聘了許多民間工坊的工匠才能完成這舉世聞名的奇迹。

目前發掘出來的兵馬俑有四個坑,其中一号坑是最早發現的,擁有陶俑8000多個,他們整齊地排出陣型,如即将出征的氣勢,讓人很直覺的感受到了秦朝的大國實力。

兵馬俑自問世以來就伴随着神秘色彩,它被稱為“世界奇迹”,除了恢弘的氣勢,還有古代匠人們精湛無雙的技藝。他們将這些陶俑打造得栩栩如生,宛如真人,最難得的是他們沒有一張臉是相同的。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兵馬俑給人一種“灰頭土臉”的感覺,這也是人們對土陶俑既定的印象。

但實際上我們如今看到的色彩并不是兵馬俑原本的樣子,他們本來的樣子是五彩斑斓的

色彩昙花一現

對考古有過研究的人會知道,許多墓葬品都要做好保護措施才能出土,不然墓葬品很容易被氧化。特别是有色彩的一些瓷器或者字畫,如果不做保護措施,其表皮的色彩就會氧化至脫落。

畢竟這些東西都在地底下沉睡了成百上千年,能保留着完整原型已經是萬幸。但是在50多年前,大陸考古技術還未成熟,是以在挖掘兵馬俑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憾事。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據說當時在考古現場,

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整個土坑中都散發着五彩斑斓的耀眼色彩,

朱紅、紫紅、粉紅、粉綠、粉紫、粉藍、桔黃、黑、白…十幾種色彩附在神采奕奕的兵馬俑身上。

讓人仿佛瞬間穿越了兩千多年,宛如秦始皇一樣站在這些士兵的面前,令人為之驚歎。

然而這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中國色彩”僅僅維持了4分鐘的時間,就開始消失不見,露出了色彩底下“灰土色”的本尊。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技術不成熟,導緻兵馬俑出土時色彩大量氧化脫落。再加上這些陶俑曆經上千年的曆史,遭遇過火燒和水淹,其表面的彩繪就很容易脫落和老化。

不過,後來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努力,将一些殘留着色彩的兵馬俑保護了起來,讓學者們能有機會進一步研究。後來學者們還将這些顔色還原,讓大家看到了最初的兵馬俑,世界都為之轟動。

無法複原的“中國紫”

兵馬俑在考古界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從藝術上來說,兵馬俑是基于現實的一種創作,因為每個兵馬俑無論是臉型、神态都不同,可見我們面對的是來自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模樣。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工匠們細膩明快的手法,更是将他們原本的樣子打造得活靈活現,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他們的裝束、發飾和姿勢來判定某個陶俑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年齡,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而兵馬俑身上僅現世了4分鐘的“中國色彩”也同樣具有考古價值。

學者們通過對殘留顔料的研究發現,這些顔料均為礦物質,而且顔色不下數十種。

礦物質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顔料,沒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将這種顔料廣泛運用且技巧成熟。這個發現在世界彩繪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兵馬俑服飾中色彩運用得最多的是粉綠、朱紅、粉紫、天藍四種,這些都是當時秦兵服飾的主要色彩。褲子多為粉綠色,還有紅色、天藍和粉紫等,色彩鮮明豔麗。

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為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

有些還是非常稀有的礦石,用礦物質來打造的兵馬俑曆久彌新,隻要不長期暴露在空氣和陽光下,即使曆經千年也能色澤分明。是以當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才能看見它們的“昙花一現”。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将士們都是衣着整齊,各國都有着自己的服飾色彩和特點,不會出現像兵馬俑這樣呈五彩缤紛的顔色。電視劇是對曆史進行必要的美化,現實可不同。

古代從軍的人基本都是要自備服裝的,上了戰場由于沒有統一服飾,是以依靠發飾和武器來區分“自己人”,當時秦國的弓箭等武器都有明顯特征。

是以,也就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兵馬俑的服飾有那麼多的色彩。雖然有些色彩我們可以通過當今的技術去複原,

但是有一種色彩卻再也無法複原,那就是有名的“中國紫”。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中國紫”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美國研究員伊麗莎白從漢代的陶器和青銅器彩繪的顔料中分析出來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銅鋇。後來,考古學者也在兵馬俑的顔料中發現了矽酸銅鋇的存在。

是以,“中國紫”的誕生又向前推進了許多年。“中國紫”的特點主要是人工合成,将石青、石綠、重晶石、石英等物質混合,然後放入一千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反應生成的一種物質。

但是這個提煉的過程非常考驗技術,矽酸銅鋇本身性質不夠穩定,而且對材料配制的比例還有溫度的掌控要求都非常高,是以即使目前科學技術再發達,沒有原料配方也很難調制出“中國紫”。

兵馬俑顔色還原後,整個世界都為之轟動,有一種顔色至今難以複原

據傳,“中國紫”最早出現在秦國,後來随着曆史的發展留存到了漢朝,之後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有人分析可能是由于當時社會動蕩,兵荒馬亂之下這項技藝就失傳了。

兵馬俑博物館不僅是大陸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也是世界雕塑藝術的寶庫。無論是軍事、文化、經濟還是藝術範疇,兵馬俑都為我們提供了具有超高價值的研究資料。

有機會去到西安,一定要去看看兵馬俑,感受下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兵馬俑作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都有如此大的規模,可以想象那深埋在地下還未曾開放的秦始皇陵該是多麼的輝煌磅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