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路同心·心理健康關愛行動】聊聊疫情防控中家長的那些煩心事

【“疫”路同心·心理健康關愛行動】聊聊疫情防控中家長的那些煩心事
【“疫”路同心·心理健康關愛行動】聊聊疫情防控中家長的那些煩心事

疫情防控以來,牡丹江南山醫院心理援助熱線接到了很多家長朋友的電話,多數都是咨詢孩子在家上網課時不愛學習、不想寫作業、聽課不主動、玩手機、打遊戲、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生活不規律、懶散拖沓、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脾氣大、不聽話等等,讓家長們非常煩惱,不知道怎麼辦。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家長的這些煩心事,或許對大家能有些幫助。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們的生活秩序,對我們的生活和心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别是青少年不能去學校上課,長期呆在家裡,不能和老師同學在一起,改變了原來的學習模式,這樣的變化需要他們調整和适應,加上青少年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他們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調節能力都是有限的,是以會造成一些混亂。

我們把這些問題歸納為3個方面,并給出一些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1、适應問題

疫情防控常态化給學生們帶來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的改變,讓他們出現适應的問題。家長要看到并承認疫情給孩子的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盡快适應這種學習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和孩子一起來制定一個在家裡上網課的學習生活計劃,包括每天的起床時間、睡覺時間。讓孩子的學習、生活有規律,盡量維持原來的生活節律。

2、親子關系問題

在疫情中,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家長和孩子每天呆在一起的時間多了,有的家長時時刻刻看着孩子的一舉一動,動辄批評指責,有的甚至動手打孩子,讓孩子有被監管和受傷害的感覺,産生抵觸情緒。是以家長說啥他都不聽,很難溝通。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先改變政策,先和孩子建立好關系,先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一起來商量行之有效的辦法。

3、心理韌性的培養

心理韌性是指面對喪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适應。孩子們面對學習環境、方式的改變,不能很好地去适應,而出現了不愛上課、拖延、玩手機等等現象。家長往往隻關心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心理韌性的培養,這才是問題之本。對此現象要做積極的引導,而不是隻批評指責了之。要和孩子一起做些家務事或遊戲之類的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耐力、意志力以及抗挫折的能力,培養孩子能夠接受挑戰,有擔當有自信。

總結起來,孩子的問題往往和家庭的教養模式密切相關。随着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導緻很多父母在物質上無條件滿足孩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就像保姆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在精神上卻嚴格控制着他們,吃/穿什麼、吃/穿多少、幾點睡覺/起床、跟誰玩、玩什麼等等什麼都要管,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個性培養和價值觀的引導,如: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對人生有怎樣的看法?用什麼樣的态度對待生活等等。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會直接導緻孩子失去獨立性和自控力,不自信也不負責任。我們做父母的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而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獨立的人,教會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調動他積極的人生态度。

為人父母不易,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文/牡丹江南山醫院

END

編輯:崔學智

編審:陳素玲

統籌:宋清華

監制:李樹閣 劉文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