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九大主題:虛幻的美國夢、巨大的貧富差距

大航海時代、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迎來了千年的大變局,世界各地區開始了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時代。這是人類誕生以來最大的變局之一,不亞于由母系氏族社會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

這個變局從17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而大變局帶來的各種劇烈轉變實在讓人感受深刻,尤其是藝術家、文學家們,他們是時代變化最敏感的一群人。藝術家們比如繪畫藝術家會用他們的畫筆将時代的轉變描繪出來,文學家們就會用他們的筆記錄下這一切變化。

其中,19世紀是世界各國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德國等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變局,這種劇烈的震蕩反映在文學上就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崛起。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有兩條線:一條是對舊貴族的批判;一條是對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批判。舊貴族批判主要是批判舊秩序、舊統治、舊社會,批判他們日益腐朽的統治,腐敗、奢華的生活。

對舊貴族的批判主要是英國、俄國、法國比較激烈,因為他們這些國家封建舊貴族的勢力很強。美國是大航海時代才發現的,相當于直接從奴隸社會直接到新富裕資産階級統治社會,是以,美國基本上沒有什麼舊貴族,奴隸主倒是有,但1865年内戰的勝利,南方奴隸主貴族已經沒什麼勢力了。

是以,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者主要集中在對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以及新富裕資産階級的批判,主要有九大主題:

一、對“美國夢”的批判

虛幻的美國夢,主要集中在馬克·吐溫、西奧多·德萊塞、薇拉·凱瑟、傑克·倫敦、菲茨傑拉德、阿瑟·米勒等。我們以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子。

主角蓋茨比完全是一個憑借個人努力從社會的最底層奮鬥上來的人。他出身低微、生活辛酸,卻堅韌不拔,勇敢頑強,憑着自己的奮力拼搏終于獲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功,步入社會的上層。這種由衣衫褴褛、身無分文的窮小子,憑着不懈的奮鬥而改變了地位和命運的故事,在19世紀,美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很多,新富裕資産階級都是。

但随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完成了第一代的财富積累後,社會各個領域都出現飽和,競争加劇,機會越來越少。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富裕程度開始由其家庭出身決定。這時,從社會的下層階級攀上上流社會,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夢。

蓋茨比的死标志着當年那種“美國夢”的破滅。

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新富裕資産階級的炫富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歐·亨利、伊迪絲·華頓、菲茨傑拉德、馬克·吐溫,比如歐·亨利的作品。我們以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為例子。

這本書講述一對貧賤夫妻送禮物的故事,由于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他們很難在社會上獲得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不過他們并沒有因為物質的缺乏而阻擋他們愛的表達。

在聖誕節即将到來的前夕,他們決定貢獻出自己最為寶貴的東西來為對方購買一份禮物。故事的男主人公把自己祖傳的手表賣掉給自己心愛的女人買了一把十分精緻的梳子,因為自己的夫妻有着一頭令人羨慕的金色長發。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男主人公将梳子送到自己夫妻的面前時卻發現她那引以為傲的金色長發已經不在。原來故事的女主人公已經将自己的長發賣給了理發店,然後用所得的錢給自己心愛的男人買了一副表鍊。最後兩個人在聖誕節的鐘聲裡相擁而泣。

從《麥琪的禮物》一文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辛。

三、金錢意識形态的批判,物欲橫流、拜金主義、金錢至上、唯利是圖

這方面的代表有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約翰·斯坦貝克、E.L.多克托羅、亨利·戴維·梭羅、索爾·貝婁等等。我們以馬克·吐溫《百萬英鎊》為例子。

《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故事發生在20 世紀初的英國,一對富豪兄弟用一張面值百萬英鎊的現鈔打賭,看這張鈔票究竟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财富還是隻是一張一文不值的“小紙片”。

亨利·亞當斯,一個美國的窮小子,因為出海遊玩,迷失方向來到了倫敦,就在他饑腸辘辘 生計艱難的時候,他遇到了這兩個富有的兄弟,不可思議的是:兄弟倆給了他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這對于亨利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他們用它來打賭。

富豪兄弟給了亞當百萬鈔票,并和他約定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亞當可以任意使用。但一個月後他必須把鈔票原樣不動地還給富豪,這樣他可以得到富豪們為他提供的任何一份他想從事的工作。亞當糊裡糊塗地接受了約定。

之前亞當無論去吃飯、購買服裝都會因衣衫褴褛而遭到人們的白眼。但當他拿出這張鈔票時,人們不但向他大獻殷勤,甚至連相關的費用都可以減免,因為在他們看來亞當是富豪,而且根本沒有人可以給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找零。之後亨利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地位迅速蹿升,無數人讨好拉攏,生活環境優越華貴。最後,他在社會上的地位不斷被擡高,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

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還從兩兄弟那兒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中,馬克·吐溫運用他一貫擅長的諷刺和搞笑手法描繪了19世紀美國社會以錢取人、金錢至上的醜态。

四、功利主義、适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這方面的代表有厄普頓·辛克萊、傑克·凱魯亞克、阿瑟·米勒。我們以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為例子。

故事的主角威利·洛曼所處的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内卷化的時代。内卷化時代,社會資源有限,競争異常殘酷,而美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适者生存的價值觀又加劇了這種激烈的競争。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市場經濟的自由競争,人們為了生存進行殘酷的鬥争,社會競争激烈得叫人發瘋。與此同時,人際關系也變得很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缺乏正能量,人情變得相當冷漠。

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很焦慮,不安全感加劇,社會信任度降到最低水準。一切不确定性、不熟悉的事物都可引發人們的焦慮和極深的恐懼感。誰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想過更好的生活,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對于跻身上流社會的渴望就越強烈。誰都不想返貧,誰都不想被擠出階層,他們恐懼害怕,一旦被擠出去,他們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63歲的威利·洛曼追求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晚年失業,兒子不成器,收入不知道在哪?債務纏身,競争激烈的社會,茫然無措的未來,夢想的破滅等等,壓垮了他年邁的身軀和心靈,最終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想到的是自己的死能使家人們得到一筆保險賠償金。歎!讀完後,實在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

五、技術異化、技術理性批判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托馬斯·品欽、唐·德裡羅。我們以唐·德裡羅的《白噪音》為例子。

《白噪音》是唐·德裡羅思想的典型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他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

在這個新的社會中,傳統價值被解構,上帝已死,宗教信仰無法給人們帶來寬慰,人們不得不轉而通過物質消費、金錢、享樂等方式來填補内心的空白。與此同時,人們還不得不面對随時而來的死亡恐懼。因為生态破壞、環境污染、災難性的自然災害頻發、恐怖主義活動、工業生産安全事故等等,随時可以剝奪人的生命。在這部小說中,唐·德裡羅通過美國後現代社會的生活日常,後現代工業化對環境帶來的災難,揭示了當代社會的現代技術、消費文化、媒介文化以及生态災難等,表現出作者對後現代工業災難、媒介文化、消費意識等的批判以及強烈的危機意識。

六、消費異化、消費主義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厄普代克、索爾·貝婁、唐·德裡羅。我們以索爾·貝婁的《勿失良辰》為例子。

《勿失良辰》的主角是威爾姆,一個四十多歲、一事無成的中年男人,而債台高築,離婚的妻子瑪格麗特不斷向他索要生活費。沒辦法的情況下,他不得不向他的父親開口要錢。他的父親艾德勒是一個退休的老教授,手裡有一筆相當可觀的财産。但父子之間從小就不和睦。

威爾姆很小就開始離家出走,大學沒讀完就出來闖蕩,想當電影明星,沒有成功。後來當了10年業務員,被炒鱿魚。在他父親艾德勒眼中,他不能容忍已經四十多歲、無所事事、還欠了一筆股債的兒子,向他乞讨生活費。是以,他拒絕了兒子威爾姆的請求。

其實,艾德勒想要幫助他的兒子威爾姆的難關很簡單,他的财産足矣,唯一過不去的是他被金錢腐蝕的心。他認為自己的錢是自己辛苦、勤奮,刻苦工作,不放過一個機會,賺回來的。他深知金錢的力量,有了它,就有了一切,沒有了它,就會流落于街頭。他不指望一個失敗的兒子能養他,能養他的隻有金錢。已近晚年的他,能相信的是錢,而不是什麼父子情深。

父親的冷漠讓威爾姆滿腹牢騷,他想勃然大怒,卻不知道對誰發火。他恨這個花花世界,他看出了越是有錢的人越崇拜金錢,越感到金錢神聖、迷人,他們除了金錢之外對一切事物都無動于衷!是金錢把他們“弄得父不父,子不子”的。

威爾姆陷入到了煩惱苦悶的深淵,隻得另尋生财之道來撫養長期妻兒。他來到賭場,結識了一個誇誇其談的冒牌的心理醫生塔莫金醫生。在塔莫金的花言巧語下,威爾姆對他深信不疑,把他當成知己,并把僅有的七百美元交給他去經商,滿想投機賺錢,不料錢被騙走。

小說的最後,威爾姆在一個非親非故、陌生死者的棺材旁嚎啕大哭。或許,他突然感到自己人到中年,一生中最閃光的年華已經過去。而未來更是渺茫,荊棘滿途,一切機會都會遭到阻塞,渺茫和任何地不确定性以及突如其來都會把一個本來已經憔悴的中年男人擊打的更加體無完膚。

七、日常生活批判,都市生活碎片化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厄普代克、塞林格。約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兔子歸來》《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完全再現了現代性困境。

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階層的固化,中産階級人數的增長,使得社會越來越趨于穩定,穩定的社會結構使得每個人的生活越來越穩定。人們開始滿足平庸的生活現狀,注重物質上的占有,家庭觀念盛行,仿佛一個人隻有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才能被視為成功。

人們對婚後生活的平庸與乏味越來越不滿,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空虛、迷惘和恐懼,他們不甘心沉淪下去,但找不到出路。金錢無法填補精神危機的空白。強烈渴望追求自我,但又感到信仰的匮乏、人生的荒誕和生活毫無意義,因而在浮萍般的社會中感到無所适從。無所适從的人們隻好寄情于消費、物質享受和感官欲望。

八、社會原子化、個體原子化、人際關系冷漠、冷酷、無情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約瑟夫·海勒、卡森·麥卡勒斯。

卡森·麥卡勒斯的一生很暫短,就是這短短的五十年,她還備受病痛折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是以,她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她的所有作品之中。

大蕭條時期,經濟大蕭條給一向樂觀自信的美國人以沉重的一擊,悲觀絕望的頹廢情緒彌漫在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結婚率極度下降,出生率達到了曆史最低水準,自殺率升高。很快,普通老百姓開始擔心整個政治經濟都可能崩潰,人們對未來一下子失去了信心,面臨着深重的生存危機,感到了巨大孤獨、壓抑與恐懼。

九、中産階級的生存焦慮、虛僞、炫耀式消費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約翰·契弗、辛克萊·劉易斯。中産階級是生存焦慮、地位恐慌最嚴重的階層。可以說,沒有哪個階級像中産階級那樣被失業危機困擾如此之深。

中産階級一方面想占有更多金錢和更高地位,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依附雇主,這就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負擔,使他們的富足、體面的表象之下充滿了難以擺脫的、無法言說的地位恐慌和生存焦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