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根福:中國藝術雜技的“托舉”人

甯根福:中國藝術雜技的“托舉”人
甯根福:中國藝術雜技的“托舉”人

雜技劇《天鵝湖》演出劇照。

“我這一生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雜技。”大道至簡,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诠釋了雜技大家甯根福的藝術人生。

演員時代,他專攻“底座”,托舉出無數精彩絕倫的表演。擔任戰士雜技團團長時,他率團參加全軍、全國和國際雜技大賽,十年間三度捧回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金小醜”獎,享譽海内外。他推動了中國雜技改革和創新,将傳統雜技提升為藝術雜技。2005年,他創作的中國首部雜技劇《天鵝湖》在全球巡演200多場,獲得多項國内外殊榮,讓“東方天鵝”飛向世界。退出戰士雜技團上司崗位之後,他仍發揮餘熱,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浪潮籌辦了三屆粵港澳台魔術節,2021年為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創排現代雜技劇《化·蝶》擔任藝術指導。

“我夢想着像‘底座’撐起尖子那樣,把中國傳統雜技‘托舉’進現代藝術的殿堂。”從藝66年來,甯根福的夢想之花仍在不斷地結出新的果實。

人物名片

甯根福 男,漢族,1950年9月出生。雜技藝術家(節目編導),從藝66年。曾任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雜技家協會主席。代表作品有《飒爽英姿女兒紅——女子大跳闆》《銀色暢想——女子抖轎子》《星光燦爛》《芭蕾對手頂——東方天鵝》等,主持出品中國第一部雜技劇《天鵝湖》。獲第二屆中國雜技“百戲獎”終身榮譽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特殊貢獻獎”,被中國文聯授予首屆“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号。雜技劇《天鵝湖》獲全軍文藝彙演劇目獎及雜技創作一等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中國雜技金菊獎劇目金獎和最佳導演獎、英國皇家曼徹斯特戲劇獎最佳國際劇目獎。

堅實“底座”托起絢爛雜技人生

“搖肚杆”“雙杠飛杆”“肚杆挂脖旋轉”“雙杠脖支單杆”……這一串看起來不可思議的雜技高難動作,正是甯根福從小練就的絕活。

5歲學藝,9歲進入中國鐵路文工團,13歲進入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他當過“尖子”,專攻“底座”,技術全面。雜技界有句俗語:“根基不牢,地動山搖。”跑步、跳繩、壓沙包……日複一日地苦練,甯根福練就了不動如山的“底座”功力,即使負重200多公斤,動作依然幹淨利索。

幾年後,他開始登台演出,參演了《頂碗》《木磚頂》《車技》《鑽地圈》《抖轎子》《對手頂》《大跳闆》等許多節目。

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紀錄片《雜技英豪》風靡全國,影片中,甯根福和搭檔蔡榮華表演的《舉杠》,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甯根福表演的“單手舉杆”是當時國内雜技界的一項創舉,其藝術照片被挂在北京中國雜技家協會藝術走廊上。後來,他又練出一人扛三人的“雙扛脖支單杆”,再度成為全國首創。

1983年,甯根福成為戰士雜技團副團長,1990年升任團長,也是該團第一個雜技演員出身的團長。1991年,中央軍委授予戰士雜技團“藝壇楷模”榮譽稱号,作為全團的堅實“底座”,甯根福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傳統雜技積澱深厚、技術過硬,但在藝術業界還缺乏認同。”甯根福回憶道,一次頒獎會上,一位芭蕾舞節目銅獎獲得者,不願與雜技金獎獲得者同台領獎,“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我。”他意識到,提升雜技的藝術美感、文化内涵、社會認同,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當時,甯根福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問鼎“馬戲界的奧斯卡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金小醜”獎。在他擔任團長之前,戰士雜技團已經斬獲國内外許多大獎,唯獨缺此殊榮。甯根福決心用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拿下“金小醜”獎。

通過仔細研究曆屆蒙特卡洛獲獎節目的錄像資料,甯根福領悟到雜技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博采衆長。為此,他看舞蹈、聽音樂會、看戲劇表演……從林林總總的藝術門類中吸收創作靈感,樹立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無新不出台,無精不參賽”的創新理念。

“東方天鵝”華麗蝶變驚豔世界

此後,甯根福帶領戰士雜技團團結一心、不懈奮鬥,創造了十年内三奪“金小醜”獎的奇迹:在1993年第17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上,戰士雜技團憑借《雙頂碗》一舉奪魁,首次問鼎“金小醜”獎;5年後,《女子大跳闆》在法國巴黎獲得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并為該團赢回第二座“金小醜”獎杯;2002年,魏葆華、吳正丹以令人歎為觀止的《芭蕾對手頂——東方天鵝》,再次擁抱“金小醜”獎。2016年,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給甯根福頒發了“特殊貢獻獎”證書。他還獲得了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頒發的“百戲獎”,該獎項專為表彰那些為雜技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藝術家而設立。

然而,甯根福對雜技藝術的探索并沒有是以而止步。廣東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受改革春風的熏染,又毗鄰港澳,資訊發達,思想觀念活躍,甯根福有機會從更為開闊的視角和各門類藝術的對照中,去觀察和思考雜技行業的革新之道。

“樓前百戲競争新,惟有長竿妙入神。”甯根福注意到,傳統雜技節目存在着容量和分量不足,表現内涵有限,帶給人的教育意義和欣賞沖擊力不夠等一系列局限。“隻有往‘劇’的方向發展,朝着藝術雜技的目标去推動自身轉型,才能突破限制,走得更遠。”甯根福說。于是,他腦海裡漸漸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排演國内第一個大型雜技劇《天鵝湖》。

雜技劇《天鵝湖》破天荒地将芭蕾舞劇的人文内涵融入雜技,讓雜技不再單純是身體技術、技巧的展示,而是巧妙地将叙事、抒情功能和人物角色合理地融入劇情之中。甯根福和主創們經曆了無數次的反複修改、推倒重來,2004年9月,這隻中西合璧的“東方天鵝”終于成形。2005年3月至4月初,該劇在上海大劇院公演32場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飛”往俄羅斯、日本、瑞士、德國等10多個國家巡演200多場,所到之處贊譽如潮,英國皇家授予該劇曼徹斯特戲劇獎最佳國際劇目獎……

另一方面,《天鵝湖》在藝術與市場上的雙豐收,開啟了中國雜技的“劇”時代,《西遊記》《笑傲江湖》等一批“技”“藝”并重、真正用雜技講故事的優秀雜技劇目接連湧現。

提高文化含量傳承“火種”

在輝煌的成績面前,甯根福并未感到滿足。他一直在頭腦中不斷地思索,什麼是中國雜技的精髓?如何讓傳統雜技擁有更蓬勃的時代活力,生生不息?

在甯根福看來,雜技傳承的根本在于赓續中華文化精神。“目前中國雜技已經可以代表國際雜技的一流水準,過去重‘技’而不重‘藝’的局面也已大為改觀,但中國雜技演員在文化修養上還有待積累和提升。”甯根福說,提高雜技的文化含量,不是盲目地運用舞美、音樂元素來“掩蓋”雜技,而是要使之更好地襯托雜技之美、中國傳統藝術之美,這就要求編導和演員素質全面,不僅雜技技藝高超,還要具備文化“通才”的功底。

甯根福把人才隊伍建設當作打造精品的基礎,把愛才、惜才、用才當成上司者的重要責任。這些年來,一個個精品原創節目在取得成功的時刻,也見證了一代代優秀雜技人才的脫穎而出:小米粒、唐彬彬、洪優鳳、劉思宇、吳正丹、魏葆華、張權……

卸任戰士雜技團團長一職之後,甯根福并沒有離開他深愛的雜技舞台,而是選擇了繼續發光發熱,傳承雜技“火種”。近十年來,甯根福受邀在國内外多項雜技重大賽事中擔任評委,到各地講學,向聽衆分享自己對雜技創新發展的獨到見解。

不僅如此,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他極力推動三屆粵港澳台魔術節在廣東舉辦,對加深粵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華雜技魔術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2021年,由甯根福擔任藝術指導的當代雜技劇《化·蝶》,以雜技、舞蹈及戲劇等多元藝術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場場爆滿,赢得好評如潮。

“我這一生隻有一個願望,就是想要改變人們曆來對‘雜技無非就是雜耍’的成見,通過對雜技的改革與創新,把傳統雜技轉變為具有現代文化意義、審美價值的藝術雜技,讓中國雜技既能在現代藝術殿堂綻放光彩,也能随着文化産業的興起變得更加強大”。這是甯根福的雜技夢,也是雜技人的中國夢。

●南方日報記者 王凱 實習生 胡森銘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通訊員 蔡奕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