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作者:江話直說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自隋唐時期起,大陸古代很多家族就已經開始修家譜,編纂寓意比較好的字或者句子,用來給家族每一代人區分輩分。

作為家族的一份子,每當有新生兒出生,在取名時,家長便會在名字裡面加上輩分字。

修家譜的行為傳至現代,很多人都已經不再遵守家譜,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經停止了修家譜的習俗。

年輕人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字也不再按照輩分,這不由得讓人擔心。

若是沒有家譜限制,都不再按照規定好都輩分取名字,那麼下一代寶寶取名,若是與祖宗重名可怎麼辦?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一、家譜的由來

在唐代以前,官府設有專門的機構,用來記錄每一家的家譜。

當時的家譜是由官府進行撰寫的,一方面保證了家譜的權威和真實,另一方面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友善查驗。

這個負責撰寫家譜的機構,和如今負責登記戶口本的戶籍室,有某些相似之處。

宋代以後,家譜對于上位者的作用逐漸減弱,為了省下人力财力,官府開始把這個工作交給私人撰寫,一般由家裡最年長或最有權威的人負責。

到了清朝時期,滿族當政,出于選官、姻親等因素考慮,官府又開始重視家譜。

雖然官府給家譜規定了固定行文與格式,但家譜還是由各個家族自行儲存,需要時再送去官府查驗。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家譜在曆史的長流中,有過很多名字,族譜,宗譜等。傳至現在,城市裡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家譜了。

在大陸很多偏遠的山村裡,仍舊有修家譜的傳統,一旦有新生兒出生,就會把他的名字告訴負責撰寫族譜的人。新生兒隻有上了族譜,才算得上是村子裡的一份子。

二、按輩分取名

在這些延續修家譜習俗的村子裡,給孩子取名一般都是按照輩分來取,大多數名字都是三個字。

姓氏加輩分加名字,隻有最後一個字才是家人給他取的名字。

一個村子裡人很多,大多數人常年出門打工,隻有春節才會回家,不少村子裡還延續着祭祖的習俗。

這個時候村子裡,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很多人沒有見過面。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但隻要說出名字,大家都會心照不宣的明白,誰是長輩,平輩或者小輩。

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對方的輩分,在與之說話時,也可以用詞更加準确,不至于開玩笑冒犯到長輩。

随着現在社會不斷的進步,很多年輕人接受了新的行為模式,不再按部就班的遵守規定,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也不按輩分。

加上現在社會對于修家譜的行為并沒有什麼要求,很多村子裡已經兩三代人都沒有繼續修家譜了。

這就導緻很多年輕人回到村子裡,分不清如何稱呼村子裡的人,拒絕參加村裡人辦的各種聚會。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三、與祖宗重名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最多知道自己的爺爺叫什麼,再往上就不知道先人的名諱。

往往在給下一代取名時,有很大可能會給祖宗重名。

在古代,小輩與長輩是不能夠重名的,這是對長輩的大不敬,需要小輩另行取名。

現在社會沒有家譜的限制,自家人都不清楚祖宗的名諱,給下一代人取名字自然也不會顧忌那麼多。

正所謂不知者無罪,現在社會并不重視這些,即使取到和祖宗相同的名字,也不影響下一代繼續使用這個名字。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祖宗的名字給小輩使用,這不正是所謂的血脈傳承,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便能夠想到祖宗,借此緬懷祖宗。

但若是出于遵守習俗的考慮,也可以選擇給孩子改名,但需要去到戶籍所在地的戶籍室,進行登記改名。

未滿18周歲的孩子改名需要監護人同意,并随同去辦理相應手續。已滿18周歲的成年人改名字,隻需要本人向戶籍地提出申請,便可以去辦理。

現代人不看重家譜,不按“輩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麼辦?

總結:

在大陸很多農村地區以及偏遠山村裡,經常一個村子甚至周邊好幾個村都是同一個姓氏。要是認真往上追溯幾代,會發現村裡子這些同姓人幾乎全是血脈至親。

修家譜的行為事實上也是大陸的一種傳統文化,家譜不僅反應了家族文化,還蘊含着曆史的變遷過程。不少國家的博物館内至今還收藏着大陸一部分的家譜,家譜是我們追根溯源的有力憑證。

近些年,由于家譜缺失,不少人已經失去對家族觀念的認同感,忽略了家文化與家族傳承。

當代社會,雖然已經沒有人強迫去修家譜,但修家譜的行為仍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那麼你認為修家譜的習俗應該繼續傳承下去嗎?

參考資訊來源:

1.大譜師V 2020-08-11---大譜師家譜編修:家譜的意義和作用

2.執筆讀春秋2020-10-18--以前人們流行“按輩分取名”,為何現在卻不願意了呢?原因很現實

3.華人家譜 2018-11-01---族譜的格式、纂修與保管,最全知識點在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