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作者:江话直说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自隋唐时期起,大陆古代很多家族就已经开始修家谱,编纂寓意比较好的字或者句子,用来给家族每一代人区分辈分。

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每当有新生儿出生,在取名时,家长便会在名字里面加上辈分字。

修家谱的行为传至现代,很多人都已经不再遵守家谱,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经停止了修家谱的习俗。

年轻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也不再按照辈分,这不由得让人担心。

若是没有家谱约束,都不再按照规定好都辈分取名字,那么下一代宝宝取名,若是与祖宗重名可怎么办?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一、家谱的由来

在唐代以前,官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用来记录每一家的家谱。

当时的家谱是由官府进行撰写的,一方面保证了家谱的权威和真实,另一方面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方便查验。

这个负责撰写家谱的机构,和如今负责登记户口本的户籍室,有某些相似之处。

宋代以后,家谱对于上位者的作用逐渐减弱,为了省下人力财力,官府开始把这个工作交给私人撰写,一般由家里最年长或最有权威的人负责。

到了清朝时期,满族当政,出于选官、姻亲等因素考虑,官府又开始重视家谱。

虽然官府给家谱规定了固定行文与格式,但家谱还是由各个家族自行保存,需要时再送去官府查验。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家谱在历史的长流中,有过很多名字,族谱,宗谱等。传至现在,城市里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家谱了。

在大陆很多偏远的山村里,仍旧有修家谱的传统,一旦有新生儿出生,就会把他的名字告诉负责撰写族谱的人。新生儿只有上了族谱,才算得上是村子里的一份子。

二、按辈分取名

在这些延续修家谱习俗的村子里,给孩子取名一般都是按照辈分来取,大多数名字都是三个字。

姓氏加辈分加名字,只有最后一个字才是家人给他取的名字。

一个村子里人很多,大多数人常年出门打工,只有春节才会回家,不少村子里还延续着祭祖的习俗。

这个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很多人没有见过面。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但只要说出名字,大家都会心照不宣的明白,谁是长辈,平辈或者小辈。

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辈分,在与之说话时,也可以用词更加准确,不至于开玩笑冒犯到长辈。

随着现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很多年轻人接受了新的行为模式,不再按部就班的遵守规定,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也不按辈分。

加上现在社会对于修家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要求,很多村子里已经两三代人都没有继续修家谱了。

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回到村子里,分不清如何称呼村子里的人,拒绝参加村里人办的各种聚会。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三、与祖宗重名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最多知道自己的爷爷叫什么,再往上就不知道先人的名讳。

往往在给下一代取名时,有很大可能会给祖宗重名。

在古代,小辈与长辈是不能够重名的,这是对长辈的大不敬,需要小辈另行取名。

现在社会没有家谱的约束,自家人都不清楚祖宗的名讳,给下一代人取名字自然也不会顾忌那么多。

正所谓不知者无罪,现在社会并不重视这些,即使取到和祖宗相同的名字,也不影响下一代继续使用这个名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祖宗的名字给小辈使用,这不正是所谓的血脉传承,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便能够想到祖宗,借此缅怀祖宗。

但若是出于遵守习俗的考虑,也可以选择给孩子改名,但需要去到户籍所在地的户籍室,进行登记改名。

未满18周岁的孩子改名需要监护人同意,并随同去办理相应手续。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改名字,只需要本人向户籍地提出申请,便可以去办理。

现代人不看重家谱,不按“辈份”起名,下一代跟祖宗重名怎么办?

总结:

在大陆很多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村里,经常一个村子甚至周边好几个村都是同一个姓氏。要是认真往上追溯几代,会发现村里子这些同姓人几乎全是血脉至亲。

修家谱的行为事实上也是大陆的一种传统文化,家谱不仅反应了家族文化,还蕴含着历史的变迁过程。不少国家的博物馆内至今还收藏着大陆一部分的家谱,家谱是我们追根溯源的有力凭证。

近些年,由于家谱缺失,不少人已经失去对家族观念的认同感,忽略了家文化与家族传承。

当代社会,虽然已经没有人强迫去修家谱,但修家谱的行为仍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你认为修家谱的习俗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吗?

参考信息来源:

1.大谱师V 2020-08-11---大谱师家谱编修:家谱的意义和作用

2.执笔读春秋2020-10-18--以前人们流行“按辈分取名”,为何现在却不愿意了呢?原因很现实

3.華人家谱 2018-11-01---族谱的格式、纂修与保管,最全知识点在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