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宋光:民族音樂調式體系的倡立者

趙宋光:民族音樂調式體系的倡立者
趙宋光:民族音樂調式體系的倡立者

趙宋光發明的和聲方位圖。

2021年,著名音樂理論家、星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趙宋光迎來了90歲誕辰。

數十載與音樂相伴,趙宋光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留下了數不盡的璀璨星輝。他創立的“五度相生調式體系”建立了差別于歐洲大小調體系的中華民族音樂調式體系,被業界認為“具有學科理論的奠基性意義”。

他所獨立設計、創制“律呂式鋼琴鍵盤”,大大簡化了演奏者“轉調”的苦惱,還提出了從平均律回歸自然律(純律、五度相生律、中立音)的思想。

“他是耀世的孤火,為民族和世界音樂藝術的發展帶來别樣的光明。”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少明這樣評價他的老師。

從律學研究到和聲學建構,從發明平均鍵鍵盤再到開發兒童數學教學體系,趙宋光所學頗雜,卻樣樣精深。他在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律學、哲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著書立說,被稱為“百科全書式學者”。其中,音樂自始至終貫穿了他的一生,建立中華民族獨有的音樂調式體系亦是他畢生的志向。

人物名片

趙宋光 男,漢族,1931年9月出生。音樂家(音樂理論),從藝67年。他是星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曾任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他設計、創制、推出多項音樂研究理論體系,具有學科理論的奠基性意義。他創立“五度相生調式體系”,并建立了差別于歐洲大小調體系的中華民族音樂調式體系。他著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對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他獨立設計、創制“律呂式鋼琴鍵盤”;提出了從平均律回歸自然律(純律、五度相生律、中立音)的途徑,即“自然歸屬樂律體系”。他提出可以容納非和諧關系的和聲學“向諧和聲學”,被稱為“趙氏和聲學”。他還創立了“旋律結構分析的12維剖析法”,并策劃主持國内首個大型國際傳統音樂學術研讨會。他策劃主持的第一屆全國指揮比賽,為大陸首次舉辦的專業指揮大賽。

一生愛樂,獨創“中國音律列”鍵盤

趙宋光今年已經91歲了,平日隻能靠輪椅出行,談吐間沒有了往昔高談闊論的氣勢,有時也記不起來看望的老友、學生的名字。盡管如此,隻要來者談起他的音系網,他便思路清晰、口齒靈敏。

趙宋光的學生祁斌斌回憶,每次拜訪,趙宋光都會坐在鋼琴前,指着樂譜上的字母耐心解釋:“C大調與G大調、F大調都是純五度關系,與上面的E大調、下面的降A大調是大三度關系……”如此興味盎然,孜孜不倦。

1931年,趙宋光出生在浙江湖州,從小他便展現出了“坐得定”的長處。10歲,他随着姐姐的同學學琴,一次能彈七八個小時,直到母親來尋才罷休。鋼琴是趙宋光的音樂啟蒙。趙宋光17歲時,正是解放戰争的最後一年,被迫中斷學業逃往親戚家,看書自學。也就是在這段艱苦的日子裡,趙宋光偶然得到了一本清代著名學者陳澧的《聲律通考》,第一次得知了中國的音律概念。

熱愛鋼琴的他立刻想到,中國古代沒有鍵盤,那麼用西洋人的鍵盤可否還原古人的智慧?

于是,受到書中“六律六呂”概念啟發,他設計了“律呂式鍵盤”,并自費請木匠制作了模型。

“這種鍵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轉調簡化’。西方音樂有十二個調,但是這個鍵盤可以很友善地轉調,”每每聊起他的得意之作,趙宋光總是雙目炯炯,“可以說是‘一種指法,通行無阻’!”

1949年,趙宋光考上了北京大學,這支琴的模型也一直裝在他的皮箱裡,随着他奔赴北方。1953年,趙宋光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時得到同僚與院上司的支援,指導樂工師傅第一次把模型變成了一台能真正演奏的鋼琴。當時的《光明日報》還發表了通訊,稱其“為學習鋼琴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鍵盤式樣的改組,是東方古代律呂觀念與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碰撞之後的必然。”聊起鍵盤的誕生,趙宋光卻格外謙虛,“我的個人創作隻是其中的小小浪花。”

心系民族,與西方調式分庭抗禮

趙宋光的求學經曆頗為傳奇:他先是考入北大哲學系,後經推薦考入燕京大學音樂系,從哲學學生轉型成了音樂家。畢業後,他學習了俄語,又受當時的文化部推薦前往德國進修音響學,聽課同時急攻德語,三個月便能登台翻譯。同學打趣說他,“在學音樂的人裡邊,你會說的語言最多。”

在歐洲留學的時候,有一天趙宋光在一家不起眼的書店裡翻到了一本《二十世紀實用和聲技法》。“數理與和聲,這兩個毫不相幹的東西居然可以結合起來研究!”趙宋光頓時醍醐灌頂,也是以确定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1957年,趙宋光設計出了《和聲方位圖》初稿,把大和弦與小和弦連成了網,清晰而形象地展示了自然大小調之間的色彩特征、調式之間的關系。

“在他之前,和聲學與律學是分開的,趙宋光這位‘全能型’選手,用一張圖打開了兩者間的壁壘。”著名傳記作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推廣者劉紅慶認為,《和聲方位圖》就像是音樂界的元素周期表,把看不見也摸不着的聲音變成了可以量化和直覺感受的元素。

在那片曾經誕生過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無數音樂巨擘的土地上,趙宋光求知若渴,同時卻引發了另一種“水土不服”。他發現,耳熟能詳的民歌《白菜》按照西洋調式分析,屬于大調,應該是活潑明快的。可是,這首歌明明是一首哀歌呀。而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反複思索之後,趙宋光得出結論:中國的調式體系是五度相生的調式體系,與歐洲的調式體系不同,如果強行用西式調式體系解讀中國曲子,那麼就成了“不合尺寸的張冠李戴”。

于是,回國後趙宋光開始了他的研究。1960年,《論五度調式相生體系》初稿完成,連載于院刊。1964年,長達15萬字的《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書稿在上海出版。

《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從概念到調式解構,都對中國傳統戲曲與民歌調式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用民族調式與西方調式分庭抗禮。“現在我們分析民歌和調式特點時,大家依然在用趙老師的觀點。”《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的作者樊祖萌這樣評價道,“趙宋光是研究大陸民族調式的先驅者。”而在寫作《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時的趙宋光,當時還未滿30歲。

傳薪後人,九十高齡不退講台

趙宋光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學術研究與教育,不論是留學歸來在北京任教,還是20世紀80年代來到廣州執起星海音樂學院的教鞭。一直到90歲高齡,他一直堅守着學術陣地,從未離開過一線教學。

他1978年在北京育民國小開設過“數學實驗班”,不少學生日後考入清華大學等名校;他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講過和聲課,知名作曲家郭文景、葉小鋼、張小夫、劉索拉等都是他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律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著有《音樂之河》的李玫與中國音樂學院研究所學生院副院長張天彤均受過他的指點。

“隻有首先成為大衆的知心,才能成為大衆的知音。”趙宋光在來到星海音樂學院時說道。如今,星海音樂學院是華南地區唯一的高等音樂專業學府、碩士學位授予機關。而趙宋光則是學院音樂社會學方向的首批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千千萬萬個學子從這裡畢業,将美妙的音樂帶出這座城市,傳唱至五湖四海。

“孜孜不倦、奮飛不辍”可謂是趙宋光學術研究精神的最佳寫照。他的長子趙小剛介紹,因為音律學涉及數學計算,古稀之年的趙宋光還請他使用Excel表格幫忙做矩陣,友善讀者了解,“比傳統的比例陣更直覺,也更容易計算,不少學生都贊效果好。”

趙宋光晚年雖然很少直接上課了,但是他的學術精神依然激勵着後來者。2019年以前,星海音樂學院但凡有重大的學術活動,趙宋光每逢受邀必出席,即使坐着輪椅也會堅持參加。

2018年,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舉辦“《黃河大合唱》創作80周年學術研讨會”,趙宋光在會議現場專注地聆聽、認真地做記錄。有他在場,學生老師們都不敢懈怠。

“趙爺爺對于多種語言外文文獻都暢讀無阻,興起時還到他的律呂鋼琴前即興演奏,琴聲铿锵有力。”一名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參加了趙宋光的學術分享會之後寫道,“我竟然在一位爺爺身上看到了‘少年感’!”

●南方日報記者 孫羽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