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粵港音樂人的嶺南樂種保育行動

粵港音樂人的嶺南樂種保育行動

星海音樂學院嶺南音樂傳習組合。

《弦歌不絕》直播活動。

粵港音樂人的嶺南樂種保育行動

香港“竹韻小集”樂團。

粵港音樂人的嶺南樂種保育行動

陳照延

粵港音樂人的嶺南樂種保育行動

吳迪

今年年初,一場名為《弦歌不絕》的直播活動引發粵港兩地音樂愛好者關注,這場直播活動線上觀衆超過一萬人,不僅僅有音樂會,還有講座,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探讨兩地在嶺南粵、潮、客三大傳統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情況。活動參與方——香港“竹韻小集”樂團與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多年來緊密聯系,彙聚粵港兩地的資源來推廣嶺南音樂文化。

嶺南音樂中的三大樂種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其發展曆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由于嶺南地區受到曆代天災、移民和戰亂的諸多影響持久處于土客交融的狀況,成為了“百越之地”。嶺南音樂主要由“粵樂”、“潮樂”、“漢樂”三大樂種組成,這三大樂種構成了嶺南民族音樂主體。嶺南音樂吸收了南方音樂、中原音樂、北方音樂和江南音樂的精髓,最大的特點就是廣泛的民俗性、包容性和開放性。

在采訪中,香港“竹韻小集”樂團行政總監陳照延和粵樂文化學者、揚琴演奏家吳迪等嶺南音樂人都不認同“廣東音樂後繼無人”的論斷,在他們看來,目前廣東民間的音樂團體依然活躍,當中不乏高手,年輕的隻有三四十歲。在過去,樂社、私夥局是尋常聚會,是鄰裡之間的社交工具,如今社會走向工業化,這些群體依然存在,盡管活躍範圍縮窄,但熱誠度依然高漲。正如當代高胡演奏家餘樂夫的觀點:“作為地方樂種,廣東音樂在這方面其實已非常了不起,因為它本不是充滿競技性、功利性的藝術,一如廣東人脾性,充滿包容性又真善務實。廣東音樂曾被稱作‘透明的音樂’,它天生就不需要搶風頭的性子,但會永遠真切地存在,一首官方與民間都盛行的《步步高》,足證其重要性。一個藝術門類的生命力,取決于它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并不是它要獲得什麼。”      01/08版采寫:南都記者 許琨

A

植根嶺南,融會中西 香港音樂人保育傳播嶺南樂種

“我是道地廣府人,嶺南音樂中的粵樂就是我的鄉音。”香港“竹韻小集”樂團行政總監陳照延對嶺南音樂的感情很深,他于2003年組織成立了香港“竹韻小集”樂團,為的就是保護和傳承嶺南音樂。

“竹韻小集”樂團以發展“香港中樂文化”為目标,緻力展現中國音樂“小而美、簡而精”的獨特魅力。“嶺南音樂本身也是香港中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竹韻小集作為堅守本土的音樂團體,對于嶺南音樂傳承和推廣是責無旁貸,我們秉承‘本土精英,文化傳承;植根嶺南,融會中西’的使命宣言,在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陳照延總監告訴南都記者。

“竹韻小集”樂團很重視對外交流,樂團多次代表香港做交流演出,足迹遍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匈牙利、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澳門等。樂團也與廣東、山西、四川、貴陽、上海等省市的音樂人們同台獻藝,共同探讨國樂的傳承之路。

陳照延還記得在山西大劇院的首場演出:一襲中式衣衫,幾處散尾葵,在揚琴、大阮、古筝、琵琶的交相輝映下,嶺南傳統音樂代表《旱天雷》描摹出的喜悅、活潑恍如眼前。

B

通過線上音樂會 粵港合作推廣嶺南音樂

“2014年我到廣州出席星海音樂學院活動時認識了吳迪老師,我們一見如故。2015年竹韻小集舉辦‘絲竹室内樂節’,我特意邀請了吳迪老師的南亭會樂團來香港交流演出,其後我們跟他在星海音樂學院任職的音樂博物館也合作舉辦了多項活動,多年來緊密聯系,彙聚粵港兩地的資源來推廣嶺南音樂文化。”陳照延和吳迪,一個在香港,一個在廣州,為了嶺南音樂的保育和傳承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來。

因為疫情,很多音樂會和文化交流活動被迫取消,陳照延和吳迪就想到了用線上音樂會的方式來推廣嶺南音樂,沒想到效果還不錯,2022年1月6日《弦歌不絕》直播活動的線上觀衆超過一萬人,香港人覺得很神奇,有點兒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看啊?這個資料是真的嗎?”

吳迪很欣賞香港音樂人認真嚴謹的學術風格,“《弦歌不絕》的直播活動不僅僅有音樂會,還有講座,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探讨兩地在嶺南粵、潮、客三大傳統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情況。”

吳迪對嶺南音樂的發展前景很樂觀,“抖音快手上的嶺南音樂也很受歡迎。星海音樂廳做過幾場線上音樂會,觀看嶺南音樂的人數遠遠超過了交響樂。廣東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花錢買票去音樂廳的可能是去聽交響樂,但到線上時,還是傳統的嶺南音樂最受歡迎。”他認為嶺南音樂會越來越好,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聽嶺南音樂很潮很酷很炫。

“現場音樂會由于場地有限,經常隻有幾十個觀衆,頂多幾百,但線上上會有一萬多觀衆,這種成就感還是挺強的,而且觀衆不受地域限制,不僅僅是廣東,不僅僅是香港,天南海北的發燒友都可以觀看。”吳迪認為直播很利于嶺南音樂的推廣,“以前辦音樂會,最多隻能在朋友圈發個海報或者劇照,現在做線上音樂會,很多外地的朋友都給我留言,說看了我們的音樂會,嶺南音樂真的很好聽,還會發直播截圖給我。”

C

保護嶺南音樂 同時還要想如何創新

“要保護和傳承嶺南音樂,當務之急是得到大衆的認可。現在嶺南音樂的聽衆主要是年長一輩的,這是能了解的,傳統音樂需要細品,但年輕人接觸傳統音樂的機會不多,沒有認識和了解,又何來喜歡?這正是我們要把傳統音樂多作推廣的原因。竹韻小集的演奏家很多都是九十後的年輕人,他們在演藝學院學習時受到餘其偉教授等大師的熏陶,是喜歡傳統音樂的。”陳照延認為“竹韻小集”是一個年輕的國樂團,樂團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也做了改編和全新樂器搭配,以期讓傳統音樂作品散發出與時俱進的味道。

創辦于2003年的南亭會樂團,由中國當代高胡演奏家餘樂夫領銜,粵樂文化學者、揚琴演奏家吳迪創團,聯手國樂演奏家李志成、郎平、童紹民等組成的廣東音樂演奏、創作、研究團體。南亭會樂團由餘樂夫、吳迪、李志成、童紹民、郎平五人組成,把傳統和流行音樂相結合,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揚琴演奏家吳迪是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他喜歡邀請一些能夠融合多元音樂的演奏家來學校講課,“既有世界舞台的視角又同時具有家族遺傳的文化守護感的藝術家,能夠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高胡演奏家餘樂夫還是搖滾樂隊“吹波糖”的主音吉他手。他是典型的八零年代人,成長足迹與文化認同幾乎密不可分:十六七歲,不甘平庸,将自由心智訴諸搖滾樂;年近而立,卻從傳統音樂中找到歸屬感。“沖擊到來的一刹那,你不禁要去膜拜它;體會過沖擊帶來的淋漓盡緻,逐漸發現,有種微妙感覺,隻有國樂能給。”

南亭會樂團與“竹韻小集”一樣,在保護嶺南音樂的同時,還想着如何去創新,餘樂夫認為,“社會在不斷發展和變化,音樂演奏這種藝術形态注定不可能百分百複制,完全固化地去繼承。同一首曲,不同時代的表現手法、藝術氣息自然有别,我把它稱作‘守護中帶着創新’;另一種創新,是尋求與時代脈搏的共鳴,譜寫新作品,但延續着廣東音樂的傳統基因,可稱作‘創新中帶有守護’。由此可見,守護和創新并不是表面的‘舊’或‘新’,它是一種微妙抽象的概念,兩者平衡得越好,嶺南音樂的未來會越好。”

繼續閱讀